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频繁“造节”反衬出官员市场规则的知识短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0日00:10  红网

  一个地方想要发展,总会有不少办法,“办节”就是一个办法,这不,山东省一个月来新创了三个节庆活动。一棵红高粱、一块蓝宝石、一只蟋蟀,甚至一丛菜花,盘活了,就能拉动更多的地方资源。简单抄袭没有创意、赶热闹又得不偿失。办节需要进行后期评估,算一算投入产出。(9月19日齐鲁晚报)

  首届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节、首届泰山国际音乐节、首届中国泉乡泉水节,一个月来山东省内新创了三个节庆活动,看着一个个大型节庆呼之欲出,我们既为山东的创新精神感到高兴,同时也为其如此频繁的“造节”活动感到忧心。因为在一个个“造节”举动中,当地政府的诉求不言而喻。当“造节”活动被异化为造势、造名,还有造财时,急功近利的政绩思想下,又能如何保证健康的节日文化发展呢?

  官办节庆活动过多过滥向来为各界所诟病,也是摆在眼下突出的“节日病”,它不仅不会保护或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还会迷失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山东省无所畏惧频繁地自造节日,大有将节日“产业化”的态势,其中隐藏着太多的政绩焦虑。发展和繁荣地方的节日文化本没有错,可是为了树政绩、留英名而去盲目频繁地“造节”,恐怕就是对节日的最大的伤害和亵渎了,这种做法显然值得警惕!

  近年来,搭文化台,唱经济戏的例子可谓愈来愈多,我们并不反对借助“节日牌”来发展一方经济的做法,问题是这种“节日牌”的借助必须建立在健康的文化发展基础上,绝不是偏离节日的文化内涵,或者干脆把节庆当成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途径。试问,一个明显透露着功利化色彩的节日,除了让世人看到主办方浮躁心态和投机心理之外,究竟能有何益处?

  频繁的自造节日,必然会牵涉很大的时间和精力,作为地方政府又怎能潜心来谋划和发展地方经济呢?我们知道节日并不是发展经济的唯一途径,再说了,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是相互相承互相促进的,根本没有必要一味盯着“节日牌”不放。那种沉沦在政绩观里妄想投机取巧,不去脚踏实地谋发展的做法根本就是错误的。

  笔者以为,“造节”活动也反映出时下部分官员经济发展方面的知识短缺和狭窄视野,节日助推经济成功的个例往往容易使其迷恋其中,把节日功能无限放大去盲目追风。这种缺乏科学决策和制度保证的“造节”,弄好了,会换来下一轮更加疯狂的“鲶鱼效应”;弄砸了,买单的,必然是无辜的纳税人!

稿源:红网 作者:赵国旗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