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樊纲:中原地区有条件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0日03:06  郑州晚报

  

樊纲:中原地区有条件崛起
现在中央新批的这些经济区都有一个主题,比如成都重庆城乡统筹改革实验区,武汉长沙也有,我建议中原经济区不管是申报还是战略定位都要有一个主题。

  樊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

  他刚从国外赶来,看起来比电视上要高一些,讲到激动处,伸出两只手的食指来,抖动着,强调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感情丰富的著名经济学家,他就是“京城四少”之一的樊纲。

  中部崛起将矫正世界人口迁徙规律

  樊纲说,世界大国现代化过程中都有一个规律,就是80%人口要聚集到离海100英里(160公里)内的地方去,因为水运是人类最便宜的交通工具。“特别是100年前工业化刚开始,包括美国1900年时人口分布很平均,现在基本都聚集到了沿海。”

  就这一规律来看,中部地区似乎有着不可逾越的障碍。但是樊纲指出,中国情况很特殊,沿海地区很小,却有着很大的纵深,沿海地区顺应规律先发展起来了。“那么中部呢?”

  对此,樊纲总结了两个要素。首先,中部离海不远,“所以我们沿海的概念可能要更深更远一点。”其次,中国的高储蓄率为我们建设、设计比其他国家更好更多的基础设施提供了物质条件,“比如高铁,中国就比其他国家建设得要快,人的迁移就有了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世界上最好的基础设施体系来改变区域发展的结构,改变中国人口版图,这将对世界人口迁徙规律作出一些矫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部地区有大的发展机遇。”

  不能轻易唱衰传统制造业

  “对于河南提出的十大产业体系我比较赞同,我一直在鼓吹,中国这么多人,什么都要搞。”

  樊纲说,现在全世界三四十亿人口都在争着就业,就为了这点就业,也不能轻易抛弃任何一个产业。

  “我们第一代进城的农民七成没受过系统教育,让他们做高等产业不可能,所以打造产业体系我比较赞成。”

  “如果让我来给经济区行文,我会再加几条,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举,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举。把现在很多人看不起的东西和新的东西并举,我觉得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穷人才能就业。”

  “不能老是拿着城市贵族和知识分子贵族的心态,去贬低,去嘲笑,去唱衰那些传统制造业。”

  解决土地稀缺问题,樊纲有两个建议

  一是多建摩天大楼解决城市土地稀缺。

  “在城市建设上一定要走集约化道路,多建设几个大城市,让大城市带动中等城市,几个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群,用交通连接起来,土地高度集约。”

  樊纲说,虽然河南主要是平原,但是也要让土地的利用率更高,“有限的土地上怎么能提供更多的房子,我觉得是集约地高密度地利用土地来解决城市化进程当中土地稀缺的问题,要从利用率上打破瓶颈。”

  “深圳老说承载率不足,而香港建城区的人口承载率是深圳的3倍,少量的土地是可以建成大城市的。城市是靠人口来定义的,不是靠土地面积来定义的。”

  二是整合农民宅基地释放土地资源。

  在土地的问题上,樊纲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城乡统筹土地整合,要借鉴成都和重庆的经验。“任志强他们做过一个研究,现在农民的宅基地总面积是全国城市城镇用地的5倍”。

  “把这个文章做好了,土地问题就突破了原有的瓶颈。”樊纲介绍,农民进城以后,怎么让宅基地也跟着“进城”,成都在做实验。“河南有一个很好的条件,就是平原为主,土地的条件差不多,做这个实验比较容易。”

  同时,农业是大事,是政治,是安全,从近期长期看都是这样。怎么能够加速城市化的同时又能确保耕地不减,这对河南这个粮食大省是个重大问题。

  城市化进程要淡化户籍制度

  “工业化的含义就是农民离开农业,农民提高收入,最根本的就是农民越来越少,让越来越少的农民耕种越来越多的土地。这样城乡差距就能解决。”樊纲说,农民占到劳动力的10%、工资开始和劳动生产率一样提高的时候,就是最佳的、最稳定的、最和谐的比例。

  “就河南来说,已经有2000万人外出打工,这个比例还不够,要再出去2000万人。”“什么时候中部地区发展起来了,中国发展就更加平衡,我们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也就更快。”

  但是,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农民进城的问题怎么解决?樊纲的建议是,“淡化户籍制度,强化常住人口概念,可以发蓝卡绿卡。把新增的财政资源向新进城的农民倾斜。”

  “倾斜之后,或者不马上提供所有的服务,先提供教育,再提供低水平的医保,然后是低水平的社保,两个系统操作会更难一些,但我觉得这件事值得去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