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生旦净末 弦歌不辍 茶客打赏养活草根戏班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0日04:12  大洋网-广州日报

  

生旦净末弦歌不辍
捧场的戏迷大多数为中老年人。
生旦净末弦歌不辍
粤剧演员每次演出只有20分钟,化妆却要花上一个多小时。

  演罢《山伯临终》,68岁的吕启恩挂着两行泪走下台来,满面笑容地与每个人握手、点头,多谢茶客打赏的“利市”。而这些“利市”,也是云峰粤剧团——这个广州最后的民间戏班主要的收入来源。在团长嘉华看来,云峰剧团是粤剧人的“挣扎”,也是粤剧人的“自救”。

  文/记者刘晓星

  图/记者邱伟荣

  每天都演折子戏

  广州仅剩荣华楼

  茶客的赏钱多为10元20元,会先交给团长登记,再将其中六成还给演员。

  创立于1876年的百年老店荣华楼,藏身于龙津东路一个不大的档口。二楼大厅内,不足30平方米的水泥台上铺上地毯,架起布景,就成了云峰剧团的舞台。台下,坐着的多是老人。下午2时,好戏开锣。演员在台上唱着曲儿,不时会有观众走到台前,递上十元二十元。

  舞台旁的包房内,演员在化妆准备,团长嘉华坐在桌旁,一笔一笔地记着当天的收入。唱完的演员走进房间,第一件事便是将利市交给嘉华,嘉华登记后,又将其中的六成交还给演员。

  目前,仍有曲艺表演的茶楼只有几家,而像荣华楼这样每天都上演折子戏的,更是仅此一家。

  68岁“梁山伯”

  随时能演独角戏

  他绑上练功带、包上网巾、缠上水纱,皱纹被脂粉填盖后,完全看不出已68岁。

  9月16日,这天上演的其中一场折子戏是《山伯临终》,主演吕启恩。按计划,他应和一名女演员合演另一出戏的,但女演员临时有事来不了,吕启恩只能改演这出独角戏。

  这场戏安排在下午3时40分。刚过2时,吕启恩已经将脸化得煞白。他坐在桌前,铺开曲纸,小声地哼曲,不时吊吊嗓子。3时左右,一名女团员过来帮他穿戏服。绑上练功带、包上网巾、缠上水纱、搭上护领、披上长衣、穿上彩裤。他从鼻翼到脸颊被打上了厚重的胭脂,画上夸张的眼线。皱纹被脂粉填盖后,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个68岁的老人。

  3时40分,大幕被拉上,然后又徐徐拉开。吕启恩饰演的梁山伯病恹恹地倚在石桌上。舞台下放了一个谱夹,大幕刚拉开,他还没开唱,就有人将20元夹在上面。

  预计行业会衰败

  不愿儿女再唱戏

  “粤剧不会失传,但不会长久兴旺。”吕启恩说,儿女上幼儿园起,他就不让他们唱曲了。

  “人家给了我利市,我以这样的方式感谢是最起码的。”1959年,吕启恩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在专业剧团唱戏。1986年,剧团解散,他到了机关单位当办事员,1995年离岗待退,直到2002年正式退休。

  离岗待退后,吕启恩开始在茶楼唱戏。在大舞台上演惯了的他,初到茶楼的方寸舞台,竟然紧张得心“扑扑跳”。“1995年,我在白鹤洞的一间茶楼第一次演,看到台下乱哄哄的,吃的吃聊的聊,我怕得不得了,觉得自己很‘肉酸’(注:粤语,即难看)。”

  上世纪80年代初,粤剧还处于红火阶段,吕启恩却已预见到了未来的不景气。“我一儿一女,都挺喜欢唱粤曲,但他们上幼儿园开始我就不让他们唱。粤剧肯定不会失传,但不会长久兴旺。”

  目前的演出,对于吕启恩而言属于“玩票”,每周四他在荣华楼唱,周五转到别的场。家住东风东路的他,每次到荣华楼都要拖着装满行头的红色箱子,如碰上演的戏要戴大头饰,箱子里装不下,只能抱着。曾认为在茶楼演出“肉酸”的他,如今一上台便“抛开一切,屋企无饭开都不知道了”。

  高档茶楼

  担心粤剧赶客

  “现在常说振兴粤剧。可振兴粤剧就是花几百万搞一场戏,演几天就不演了么?振兴粤剧,应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没有政府扶持,我们就是在挣扎。”

  今年是云峰剧团走过的第13个年头。1997年,已故团长白云峰辞去国家粤剧院的铁饭碗,带领一班国营粤剧团分流出来的乐师和演员,组成云峰粤剧艺术团,开始了“戏班”生涯。嘉华不讳言,这个民间粤剧团的出现,初衷是为了维持生计。“当时70%的粤剧人员下岗,不少人转行。成立云峰粤剧团,正是为了把这些人重新聚拢起来,维系这个行业,其实是自救。”嘉华说。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剧团的经营状况便大不如前了。“茶楼认为演出已经吸引不了茶客,与其搞个舞台占地方还不如多设几桌。另外,有些茶客不爱听粤曲看粤剧,嫌吵,茶楼认为剧团驻唱会赶客,便不再邀请了。”所幸荣华楼的老板杜女士出身粤剧世家,一直怀有粤剧情结,愿意提供场地。于是,2005年起云峰剧团开始常驻荣华楼。

  嘉华说,我们没有政府扶持,全靠自筹自得。对于政府扶持的不足,嘉华难掩不满:“现在常说振兴粤剧。可振兴粤剧就是花几百万搞一场戏,演几天就不演了么?粤剧最基础的观众、演员都在这里,振兴粤剧,就应该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没有政府扶持,我们就是在挣扎。”

  粤剧发烧友

  也有不少80后

  李咏施是云峰粤剧团其中一名80后演员,对粤剧自小耳濡目染。“我只要嘴里没含着东西就会哼曲。”

  尽管多次称剧团是在挣扎、自救,但嘉华一听到“粤剧观众越来越老”的论调,就会一再强调,剧团发展得很不错。刚开始只有20多个演员,现在翻了番,有40多个,80后演员有10多个。“我们的‘粉丝’可不止阿公阿婆,还有很多后生仔女发烧友。”

  李咏施是云峰粤剧团的其中一名80后演员,今年8月入团,此前是一名保险代理人。李咏施告诉记者,自己在飘着粤曲的街头巷尾长大,小的时候经常搬着小板凳去听大人们唱曲。耳濡目染,成了一个业余“小花旦”兼发烧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粤剧戏班常在广州沿江巡回演出,为方便行程,故栖身于红船。此类戏班称为红船戏班。21世纪,粤剧发烧友们相聚在红船网互相交流探讨,相约听戏。李咏施辞去保险工作后,在红船网网友的介绍下,来到荣华楼听了几场戏。她壮着胆子向嘉华毛遂自荐,并现场唱了几曲。嘉华认为小姑娘唱得不错,便把她吸收入团。为了观众好记,李咏施给自己起了艺名“李咏”。

  家住夏茅的她,通常9时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将存满粤曲的MP3插到音响上,听着乐曲洗漱,做家务。“我只要不是在吃饭,嘴里没含着东西就会哼曲,让脑子里始终有粤曲萦绕。”李咏施说。午饭后,她开始收拾演出物品。曲纸、高跟鞋、头饰、耳环、项链、戒指,衣服、化妆品,满满两大袋。

  李咏施对于粤剧很“烂瘾”,每天演出不够,每周一两个晚上还要去参加私伙局,跟朋友们去唱卡拉OK,唱的基本上都是粤曲。“我参加的是东风西路的青年乐社,全都是十几二十岁的粤剧发烧友。”李咏施说。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