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小筷子、大文化——记蓝翔老人的私人藏筷馆(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0日17:54  国际在线

  

小筷子、大文化——记蓝翔老人的私人藏筷馆(图)

  筷子藏品

  

小筷子、大文化——记蓝翔老人的私人藏筷馆(图)

  蓝翔的著作

  

小筷子、大文化——记蓝翔老人的私人藏筷馆(图)

  中国藏筷第一人 蓝翔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国丹 李菁):提起中国,很多人会想到美味的中餐;提起中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筷子。中国人用筷子吃饭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在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筷子。筷子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这家私人藏筷馆位于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门面不大,不经意的话很容易走过了,但这里确是中国唯一的专门展示筷箸文化的地方。店主人蓝翔老先生今年已经80岁了。他从70年代开始收藏筷子,至今已经收集到唐朝以来以及朝鲜、日本、泰国的竹、木、金属、玉石、牙骨等五大类筷子2000多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藏筷第一人”。

  大家都知道,筷子是中国人发明的,然而到底是何时被发明的呢?根据蓝翔老人的考证,有文字记载的筷子出现在商朝。他说:“《史记》中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什么意思呢?就是纣王发明了我们中国第一双象牙筷子。纣王是商代末年的君主,那就说明在3100年前我国已经有了象牙筷子。”

  这是文献上关于筷子最早的记录,而筷子的雏形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出现了。那时,中国人的祖先利用陶锅烹制食物,因为开水很烫,如果用手取食物的话手会被烫伤,我们聪明的祖先就用树枝去捞,先是用一根树枝,仍然觉得很不方便,于是尝试用两根,慢慢地就形成了粗细一样,长短一样的筷子。

  蓝翔老人曾经是军人,他的第一件筷子藏品就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一位朝鲜老大娘送给他的。而那时,他还完全没有收藏的概念。后来,发生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的一件外交轶事让他萌生了收藏筷子的念头。他说:“尼克松在人民大会堂国宴上刚刚把筷子放下来,一个加拿大多伦多的记者冲上去,把筷子抢到手,插进自己的西装内袋。后来,这位记者到了美国,十几个收藏家包围他,要买这双筷子。这位记者说,尼克松访华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人民大会堂的筷子,价钱出到两千美金我也不卖。”

  1978年,蓝翔老人在报纸上看到这篇报道,深受启发。他发觉筷子不仅仅是吃饭的家伙,更有很深的文化价值和国际意义,值得深入研究。从那时起,他全身心投入到筷子的收藏中。老人收藏的筷子五花八门,年代不同,材质各异,从金、银、铜,到象牙、翠玉、竹木、珊瑚、兽骨、青铜等等。另外,他还收藏了几百种筷笼、筷盒、筷枕。在他的私人藏筷馆,老人给我们展示了其中几个特别的藏品。只见他拿出一个细长的景泰蓝材质的长筒,筒身刻着满族和蒙族的文字,上端是一个盖子,下端缀着玉坠。把盖子打开,里面是一副银质筷子和一把匕首,两只筷子由细细的银链相连,把银链拆下,竟然还有玄机,原来,筷子中空,银链两头各连着一根牙签,藏于筷中,方便饭后剔牙。他说:“这种筷子是清代的。满族和蒙族吃饭原本不用筷子,都用刀,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到了(满族)打进北京城,做了大清王朝的皇帝,皇家贵族吃饭用刀有损于他的光辉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就想出一个办法,把刀和筷子组合在一起。刀,不用,作为老祖宗的纪念品保留,吃饭的时候用筷子。”

  另一套蒙古族贵族使用的筷著用具则更为复杂。这是一个长约30厘米、直径5厘米、外面包裹着鲨鱼皮的圆筒,里面有象骨制作的筷子两副,叉子两把,勺子、漏勺各一把,一把刀,一把镊子,另外还有两个银质小碟和两个小酒杯,圆筒可以用皮带拴在马背上。蒙古大草原地广人稀,有时几百里碰不到人家,有了这套餐具,沿路吃饭就不用发愁了。

  蓝翔老人不仅收藏筷子,还研究筷子,他写了六本关于筷子的著作。据他介绍,筷子本名著,因其与“蛀虫”的“蛀”同音,老百姓,尤其是船夫们不喜欢,后来更名为筷子。除了具有餐具的功能,筷子还代表吉祥的含义,甚至是美满爱情的象征。他说:“(一双)筷子永远一辈子不分离。既然叫它筷子,就(必须)是一双,不然的话,只能是棍子。再加上古代结婚的时候(新娘的)陪嫁里有筷子,意思是成双成对,有吉利的意思。(另外),筷子筷子,(谐音正好)是’快生贵子’。”

  小小的筷子有如此多的故事,这就是蓝翔老人的私人藏筷馆吸引人的地方。正因为此,很多中外游客慕名前来参观,这其中更包括中国前文化部长孙家正,上海市市长韩正等等。在上海获得2010世博举办权之后,蓝翔老人想到很多外国人要来上海,这是宣传中国筷子文化的好机会。他特地为世博写了一本书,在距离世博会召开三年前就找到北京外文出版社要求翻译成外文出版。他说:“原来写的都是中文,但是世博会会有200万外宾来上海,他们看中文看不懂。我买火车票,到北京外文出版社,希望能翻成外语出书。只要能出版,不发稿费我也愿意。先出了一本(英语)书,上市以后一抢而光,法国读者给外文出版社写信,建议出法文版。于是,又出了法文版的《中国筷子艺术》。”

  “我为世博会做了贡献,”老人自豪的说。如今,蓝翔老人成立了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并担任会长,致力于在中国年轻一代中宣传筷子文化。他还经常在全国各地举办巡回展览。老人的心愿就是中国没有“藏筷第一人”,而有许许多多人筷子爱好者,让中华民族特有的筷子文化普及和传承下去。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