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曹操墓”不是一篇“议论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1日00:29  红网

  9月18日,全国百余专家来到安阳,考察了高穴大墓及出土文物,初步认定,西高穴2号大墓应为曹操墓。社科院专家称,目前提出的疑问不足以推翻现有结论,社会应尊重考古学界意见。(9月19日《新华网》)

  来自全国各地的120余位专家学者认定西高穴2号大墓应为曹操墓,似乎可以盖棺定论。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学者都是受邀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等联合主办的“汉代城市和聚落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与会人员。河南省主办的研讨会,参加活动的专家一边倒地得出“曹操墓”为真的结论,和上个月倪方六组织“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曹操墓”造假一样,让人觉得说服力不够。

  学术之所以为学术,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而非“一言堂”。谁组织的会议就只能发出符合组织者意愿的观点,这不是学术。我记得在认定“2009年十大考古发现”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专家都对西高穴大墓投了赞成票。比如曾经参加过投票的中国考古学会理事许宏就说,他认为“对墓主人身份做如此确切的定性,已超出了我作为考古人秉持的‘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认知底线,所以没有投赞成票”。为什么到河南省来的考古专家,就能全部赞同?这里面起作用的显然不仅是学术。

  记得当年高考,作文的题目是“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任选一题。写“近墨者黑”的同学,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当然会找一些环境影响人的例子;而选择“近墨者未必黑”考生,则满篇罗列那些“出淤泥而不染”的典故。“只讲一点,不计其余”的方法,在写议论文时也许有用,但用到严谨的学术上面,则万万不可。考古应该是消除所有疑点之后,才得出最终的结论,而不是各自拉上一帮人,各说各理。

  真假“曹操墓”的背后不仅存在学术之争,更存在利益之争,甚至里面还可能有混水摸鱼之辈。各路神仙你方唱罢我登场,混淆着人们的视听,也损害着国家权威部门的公信力。现在的“曹操墓”已经成了一个公共事件,有关部门应该站出来,以国家的名义组织专家对“曹操墓”进行再次论证,是肯定、否定还是存疑,给出一个最权威的说法。

稿源:红网 作者:刘昌海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