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规划的力量 灾后的重生

  本报记者 王眉灵张婷婷摄影 张全能

  奇迹在诞生,希望在生长。

  这里,曾经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重创的灾区;这里,如今是中国最美的乡村,风景如画的美丽家园以及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

  彭州市磁峰镇鹿鸣荷畔,蓝天白云碧水萦绕,红花绿草荷影重重,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曾经恐慌无助的受灾群众,带着重新绽放的自信和满足喜迎着四方来客。

  崇州市街子镇高墩旅游小村,荷塘旁垂柳摇曳,石桥下溪流潺潺,新居外院落相连,巷道边绿草成茵。

  ……

  放眼我市灾后重建的各个“战场”,处处都是这样的美丽乡村,处处都是这样的美丽新家园。而这一切,和我市以科学规划为基础,高起点推进重建是分不开的。

  大地震中,成都市290.4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47亿元,近18万户城乡灾毁住房急需永久性重建。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困难重重,受灾群众的生活和就业、灾区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重建,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但成都并没有阵脚慌乱,而是迈出了最为智慧与关键的第一步——以科学规划为基础,高起点推进重建。科学重建,首先就是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通过科学规划,成都要实现的科学重建,不是简单的恢复,而是促进城乡互动交融、产业互动提升、安居乐业兼顾、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的系统推进、紧密配套的一项系统性工程。

  我们还记得两年前,三次大规模的规划大会战,4000多名设计人员集体“参战”,按照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和共享性的“四性”原则为580个重建新居描绘规划蓝图,从而组构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打破单位、机构“框框”,为一个目标集中做规划,这在成都是首次;而为农村住房做规划,在全国也更是首次。上百家设计单位、数千名规划设计人员共同参与,为灾区群众早日住进新家、早日重建美丽新家园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眼两年过去了,成都的重建成果足以自豪:18万户人家重获安居,学生搬进永久性校园,医院、道路、农贸市场、公共服务机构……规划已变为现实,科学的规划让灾区群众过上了比地震前更好的好日子,也推动了成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成都人绝地反击的勇气与智慧,成都灾区的美丽新颜,让人见识了规划的力量。

  规划

  “快”“慢”间的智慧

  在成都,对规划有着这个说法——“是画图,又不是画图”。这种解释,看来意味深长。

  2008年7月到9月,短短的3个月时间,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多次专题调研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说得最多的就是四个字:科学规划。——“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规划编制工作,把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原则贯穿规划编制的始终,通过灾后重建,使受灾地区成为科学重建和科学发展的样板。”

  这是我市灾后重建的基调。成都的灾后重建从一开始就不是简单的重建,而是要以重建为契机,结合城乡统筹试验区建设,使灾区在重建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时间:2008年10月12日,地震后5个月。

  地点:成都市房地产交易中心。

  “新家园——成都市灾后重建规划成果展”启幕,5个受灾市县的33个乡镇规划、148个农村安置点的未来美丽新家园,惊艳亮相于世人面前。有人掩饰不住激动地盛赞:这里将诞生中国最美丽的乡村。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此之前历经3个月的煎熬。

  面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的科学规划要求,面对灾后重建不是简单修建而是提升重建的要求,面对规划描绘的不仅仅是漂亮、安全的房子,还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可永久居住的生态环境、可同享城市文明的要求……很多被喻为城市“剪影者”的规划师都愣住了。因为大多数人长期奔走于各个现代城市,从未或是较少碰触农村规划,要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颠覆对传统农村的所有想象,规划出“四性”兼具的新农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所以,很多人事后的回忆中都有着这样的概念: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颠覆。于是,才有了后来被称为规划史上最“牛”的大会战;于是,才有了超过200家设计单位、4000多名规划人员的大集结。

  也正是这次会战之后,所有的人对于从前很陌生的规划、对于从前很被看重的时间与速度有了全新的认识与理解。“四性”规划的内涵其实就是因地制宜,根据村庄特点、居民生活习惯、地形地貌、传统文化等确定建筑风貌及建筑群组合方式——城市是现代城市,农村是现代农村。

  在规划人员的眼里,规划做好了,就是一种最好的引导和宣传;在村干部的眼里,规划做好了,就是一种力量,群众工作自然通;在村民眼里,规划,就是美好人生的开场,缺不得。

  快也规划,慢也规划。快也规划——规划是灾后重建的第一步,不可跃过和省略。面对炎炎夏日与寒冬,能够早日让受灾群众住进永久性房屋,无疑是职责所在。很多受灾群众的心愿都寄放在了规划中,因为“四性”要求的规划一旦敲定,就意味着房屋建筑即将动工,全新生活指日可待。所以,规划要快一些、再快一些。然而,慢也规划——在规划的环节必须慢下来。之所以慢,是为了充分考虑所有人的生活、生存、产业及未来,是为了满足全部受灾群众的愿望和农村发展的愿景;之所以慢,是为了未来的不滞后,是为了未来的更快。

  新家园

  能住还能“生金”

  再次来到鹿鸣荷畔,村庄的中央是一大片荷塘,带着浓郁川西风味的3个别墅组团,围绕在荷塘的周围。远远看去,湖水的蓝、菜花的黄、屋顶的红,浓烈的色彩让我们眼前一亮,这早已不是那个支离破碎、被悲情笼罩的鹿坪村了!

  茵茵菜地、桃红柳绿簇拥着齐整的乡村小道。缓行几分钟,便来到了“鹿鸣荷畔乡村酒店”,老板吴介川正在和工人一起忙里忙外,准备着迎接四方客人。

  然而,2年前的记忆还那么深。

  2008年5月,看着家园被毁,吴介川心里满是恐慌与无助。他和其他村民一样,心里企盼着早日能把新家园建好。

  新家园的建设很快就来临了。让吴介川没想到的是,首先来到村里的,不是拖着河沙、水泥的建筑队,而是文质彬彬、带着皮尺丈量土地的规划人员。修房子还要规划?吴介川第一次听说了“规划”这个词:在农村,祖祖辈辈修房子都是比着脑壳里的框框修,可从来没有过什么图纸。而且这些规划专家也很“怪”,不但征求村民对未来居住的意见,还询问他们以前有没有什么产业、有些什么特产、有些什么经济作物。当第一张规划图摆在村民面前的时候,见过世面的吴介川一下子就懂了:原来政府不仅仅是帮他们把房子建起,还在帮他们考虑以后咋个生活、咋个发展。

  图纸出来后反复征求村民的意见,经过几次意见集中,形成了最终的模样:在一片两面依山的开阔坪坝上,一条清清的河流穿梭而过,两侧分缀着两块天蓝的湖泊,就像一对蓝色的肺守护着主血脉;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成弧形围绕在右边的“肺”旁,与旁边的山脉、农田浑然天成……这左右两“肺”,是根据鹿坪村现有田地三分之一为水田、适宜种植莲藕而特意设置的,为鹿坪村明确了未来的支柱产业。按照规划,这里将发展成1000亩的大型荷塘,这荷塘既是景观中心,也是巨大的“生金石”。

  2年过去了,一座座样式别具一格的乡村酒店点缀在荷塘边,延伸出的体验式、观光式农业吸引众多游客;当地农民自建的农家乐、小茶馆、小吃店生意蒸蒸日上;金秋季节,成熟的莲藕输送进配套建设的莲藕加工基地,摇身一变成为价值翻倍的成品输送到外地……

  新颖的规划思路、美好的规划远景,让鹿坪村脱胎换骨。成都市规划了灾后重建川西旅游第一环线,磁峰镇就位列其中。鹿坪村这个过去不知名的小村庄从断壁残垣中迅速重生,正成为最美乡村的代名词。这个曾以传统农业为生的村庄,已成功转型为山区休闲度假与观光生态特色农业为一体的经济型旅游村落。祖祖辈辈生长在这里的吴介川说,当老板这么久了,自己都还有做梦的感觉,“好像两年走过了20年。”

  科学规划

  的力量

  两年重建,700多个日夜兼程,一个个崭新的家园,已从规划蓝图变为生动鲜活的实景。好的规划,能给人信心和力量。难以想象,如果当初没有那张开启住房重建“四性”原则的规划图,会有多少个吴介川还沉浸在绝望与无助之中。

  要重建,更要提升。灾后重建规划,运用了成都近年来统筹城乡发展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体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好的规划是龙头。从悲情5月到火热的11月,全套重建规划的出炉不过短短半年时间;两年来的灾后重建,规划更是贯穿始终,到如今,美丽的城镇和乡村在成都不断显现。

  由市政府政研室、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联合开展的《2009年成都市灾后重建情况民意调查报告》显示:9成受灾群众已习惯现居住地生活,感到购物方便、劳动或工作方便;超过9成受灾群众评价生活质量已经恢复甚至超过震前水平。

  群众的评价是最有说服力的,规划图上的框框线线正转化为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对辛勤操劳的规划人员来说,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此。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