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1日04:49  大众网-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盛刚王福录

  本报通讯员 李平宝国立滨

  走进滨州,看城市,碧波荡漾、垂柳依依,布局开阔而舒朗;走乡村,粮丰林茂、林水相依,好一派北国江南风光;北部沿海,飞鸟难觅、草木不生的盐碱荒滩正在发展成投资创业的乐园……十年荏苒,撤地设市后的滨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滨州正在山东北部崛起。

  经过十年发展,站稳全省第二方队的滨州,进入了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的快车道。2009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35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95.2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 8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45 元,分别是2000 年的 3.7 倍、 11.5 倍、 7.2 倍、2.8倍、2.5 倍。滨州还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

  10 年来,抓住撤地建市的历史机遇,实现了摆脱欠发达跨越的滨州,今天再次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市委书记邓向阳说:“撤地建市的10 年,我们一直坚定追赶超战略不动摇。今天,我们仍将继续坚持这一战略,要把重大机遇期转化为追赶超越加速期,推动滨州在黄河三角洲开发中快速崛起,成为环渤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破瓶颈制约筑产业支撑——后发者的赶超之道

  如今的滨州可谓“南接北连、左右逢源”。从滨州驱车1小时可到济南空港,3小时抵达港城青岛,当日可往返首都北京。

  但 10 年前,可不是这样的光景。虽然,当时撤地建市的锣鼓敲得震天响,但滨州人清楚,不会因为称谓的变化,滨州一夜之间就能鸟枪换炮。滨州还是那个不发达的滨州,欠账太多,有许多课要补。后来居上,必须抓紧追赶。

  曾经,滨州是山东省唯一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地级市,公路、铁路双重滞后,物流、人流、信息流三流不畅,成为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

  基础设施先行,走工业立市之路。在地方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形下,滨州市委、市政府多措并举,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2009 年 9 月28 日,总投资 10.6 亿元、山东省内目前规模最大的单体汽车站——滨州汽车总站投入使用,标志着滨州交通综合运输发展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第二天,滨州市地方铁路滨港线(小营至沾化)正式通车,滨州告别了不通铁路的历史。

  4座大桥横跨黄河,4 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滨港铁路一期工程开始运营,万吨级港口建设进展顺利,德龙烟铁路、滨德高速公路、黄大铁路加快推进。正在形成的“海陆空立体化的交通网络”,让滨州从过去的“交通末梢”,一跃成为黄河三角洲惟一的国家级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

  基础实,产业兴。9月9日,沾化县大高通用航空城。山东滨奥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将首批两架DA40D 飞机交付给鄂尔多斯市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滨奥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广军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拿到了 70架飞机、22架机身的订单,已经交付飞机 20 架,机身6架。”作为中国第一家通过欧洲航空安全局认证的中外合资通用飞机制造企业,滨奥飞机用 3年多时间就建成了从原材料进厂,到飞机试飞交付的整机全过程生产线,如今已形成年产500架飞机的生产能力。而滨州将围绕航空制造这一特色产业,不断加快配套产业培育,打造特色鲜明的航空制造及新材料产业链,带出配套企业群。

  滨奥的成长历程实际上就是滨州产业、企业发展的缩影。工业立市,必须选准一个产业,以支柱产业为龙头、形成产业链条,产生产业联动效应;做大一个企业,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带动一批企业,形成结构互补共赢。经过多年发展,滨州市已形成纺织家纺服装、先进装备制造业、油化工和盐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等十大产业集群。

  10 年来,滨州追赶的脚步一刻没有停歇。这既表现在产业的不断升级和企业的膨胀壮大上,也体现在区域发展高地的崛起和各县不甘落后的竞争上。已成为我省县域经济排头兵的邹平,

  目标盯上全国十强的位次;博兴县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百强县;省重点帮扶的惠民和阳信近几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全市前列;无棣、沾化两县则借助北部沿海大开发展翅高飞。

  建生态滨州造北国江南——盐碱荒地的华丽变身

  臭气扑鼻的排污河成了绿树环抱的绕城河,杂草丛生的荒碱洼成了碧波荡漾的人工湖,植被稀疏的盐碱地,被改造成林木环绕、沟渠相连、旱涝保收、生机盎然的方田……人们惊叹:“滨州变了,这是盐碱荒地上的华丽变身。”

  改变滨州、扮靓滨州的,是滨州的两大品牌工程。在城市,建设“四环五海·生态滨州”,通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彰显生态城市特色;在农村,打造“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突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这两大品牌工程都与开发和利用黄河水资源有关。滨州地处黄河等九河尾闾之地,丰水则涝,枯水则旱。前些年黄河断流,曾给滨州造成数十亿损失。北部沿海,三年两遇风暴潮。于是,滨州人决意寻求新的治水之道,走人水和谐共处的科学发展之路。

  “四环五海·生态滨州”是指环城公路、环城水系、环城林带、环城景点,同时为满足城市用水需求,利用盐碱涝洼地形,建设东、西、南、北、中五个水库。形成城在林中,楼在绿中和水中的景观特色。自2003年以来,“四环五海”建设已投入13亿元,新增环城公路近 60 公里,城区水体面积增长了7 倍左右,年调蓄水量达 1.5亿立方米,其中的“中海”还被命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则指围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这一核心,以林业、水利建设(滨州市称为“林水会战”)为突破口,进行“田成方、水成系、林成网、路相连”四位一体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把滨州农村打造成具有江南水乡风韵的现代滨州。2008年年初,滨州开始全方位重构林、水、田、路等生产要素,通过方田改造和“林水会战”,减轻了滨州市土地盐碱程度,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改善了生态环境,林水相依、人景相宜的“园林型乡村”框架已见雏形。

  “四环五海·生态滨州”和“粮丰林茂·北国江南”,两张妙牌虽各有指向,但却一脉相承。“都体现了高效、生态主题,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战略不谋而合。”滨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光峰对记者说。

  水还是黄河水,但因得到了科学和生态的治理和使用,转祸为福。如今,滨州的水利工程既可以防汛排涝,又可以蓄水滞洪;既可以农田灌溉,又可以为城市供水;既可以以水为媒、开发旅游,又可以涵养各类资源,引财富民。顶住了去年持续大旱的冲击,也经受了今年洪水泛滥的考验。202公里的防潮大堤,不但有效抵挡了数次大风暴潮袭击,而且新增土地 63万亩,保护滩涂开发100多万亩。去年,全市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增长,今年又实现夏粮丰收。与之对应,农民收入实现大幅增长,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6245元,同比增长10.3% ,增幅居全省第一。目前,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9.3% ,年均林木覆盖率增长 1.7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1倍。

  崛起黄三角融入环渤海——蓝色思维孕育新跨越

  初秋时节,深入滨州北部沿海,记者发现,临港园区的喧嚣改写了往日盐滩的寂寥,这里正在嬗变为临港工业加速集聚的沿海产业廊道:滨州港建设紧锣密鼓,疏港公路全面开工,环渤海高等级公路前期工作有序展开,越来越多项目和企业开始进驻……

  蓝色经济区和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战略”的实施,滨州迎来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黄金发展期。

  滨州市把规划总面积1200 平方公里,核心区 668 平方公里的北海新区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蓝色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打造滨州乃至黄三角新的增长极。 2010 年4月2日,滨州北海新区揭牌,由此,滨州市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新高潮全面掀起。全市上下依托临海资源,着力切入油盐化工、涉海装备制造、生态能源和生物制药等产业链高端环节,精心运作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渔业,倾力构筑蓝色经济高附加值产业体系。

  作为滨州市向蓝色经济迈进的跳板,滨州港的前景令人充满期待。这个山东最西部的港口,既是我省对接天津滨海新区、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最近的口岸,又是打开山东海上北大门、服务济南都市圈惟一出海通道。它的建成使用,将打破滨州坐拥240公里海岸线,却因无港而不见海的瓶颈,真正使这里蕴藏的各类丰厚资源由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滨州市黄河三角洲开发办主任路军告诉记者,2个3万吨级码头明年实现运营,5年内港口吞吐量将达到 2000万吨,10年内将达到6000万吨,最终目标是建成亿吨大港。

  科学发展是硬道理,生态保护是硬约束,节能减排是硬任务。滨州市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集约型发展道路,牢牢把守项目准入高“门槛”,先后关停了 70 多个能耗高、环境污染较重的企业。2009年,滨州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5.83% ,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完成“十一五”总任务的90% 。迄今为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 25.46% ,超额完成了“十一五”降低 23% 的目标任务。

  建设北海新区,滨州确立了“三步走”目标,即力争用3年时间夯实基础设施支撑和产业发展基础,初步架构起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框架;用5 年时间实现产业布局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初步构建起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到 2020年,建成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届时,蓝色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0% 以上。

  崛起黄三角,融入环渤海——滨州在加速,在赶超,在迎接呈几何变量增长的黄金发展期的到来。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