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双节来了,别让“红眼病”扫兴

  

双节来了,别让“红眼病”扫兴

  9月以来,我市红眼病疫情持续升温,9月1日至9月19日新增病例达到前两年同期病例的5倍多,中小学生和幼托儿童占总病例数的77.58%。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昨日特别发出提醒称:中秋、国庆佳节将至,市民要加强防范,以免被“红眼病”扫了节日兴致。

  红眼病学校高发有两大原因

  市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9月1日至9月19日红眼病新增病例达到前两年同期病例的5倍多,疫情增长迅速,个别学校班级因聚集性疫情而停课。从发病人群看,20岁以下病例占总病例数的81.58%,中小学生和幼托儿童占总病例数的77.58%。

  今年学校为何红眼病高发?“红眼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丙类法定传染病,由于该病极易传染,一旦未及时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将迅速传播,因此不少中小学生感染此病,个别中、小学校还出现了聚集性发病。”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科长刘如春分析,特别是今年进入9月后,一方面秋季是红眼病发病高峰,加之9月学生均开学,人群集中,容易导致传播。另一方面也可能与部分学校未及时发现、报告和隔离首例病例相关,以及与学生相互接触较多而不能做到勤洗手、避免用手接触眼睛、部分农村学校的洗手装置等卫生设施欠缺等有关。

  一旦发现病例要立即隔离

  长沙市卫生局、市教育局日前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紧急通知,鉴于红眼病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发病,要求学校和托幼机构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清洁的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物品,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应充分清洗消毒,个人生活物品要分开,不能混用,避免交叉污染。

  通知要求,学校、托幼机构应指定专人负责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工作,严格落实晨检制度和因病缺勤登记制度,一旦发现红眼病病人,应坚决实施隔离措施,督促尽快就医诊治,对聚集性疫情应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强与医疗机构、教育部门、学校和托幼机构的联系,积极主动开展监测,增强网络疫情信息搜索频次,公布传染病疫情处置电话,接到预警信息或疫情报告后,要立即组织调查核实,积极采取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检测、传染病人管理、暴露场所消毒等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处置。

  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建立健全卫生防疫制度,加强学生个人卫生、学校环境卫生管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学校脏乱死角的清扫行动,有寄宿学生的学校要定期进行寄宿区的清理消毒。

  双节期间注意日常防护

  中秋、国庆双节将至,节日期间市民应该如何加强日常防护,远离红眼病?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科长刘如春指出,红眼病主要通过日常接触传播,如握手、拥抱、共用毛巾、脸盆等,市民要提高警惕,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由于目前患病主要人群为在校学生,孩子回家过节,家长一定要先查看孩子眼睛状况。如果是孩子确诊患红眼病,要如实向学校反映情况,让孩子尽量居家治疗休息7-10天(通常无需住院治疗),减少公共场所活动。

  “目前,我市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学校已在疾控部门建议、指导下采取了停课、校区消毒等防控措施。”刘如春建议,节日期间,学校可进行一次彻底的校区消毒,对门把手、地板、课桌椅等公共用具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各一次。有寄宿部的学校,可对学生毛巾、口杯、脸盆等物品根据材质不同,用煮沸或稀释的84消毒液(1:199的比例)擦拭、浸泡消毒。托幼机构还应重点对幼儿玩具进行一次彻底消毒,以稀释的84消毒液(1:199的比例)擦拭或浸泡玩具,浸泡时间为1小时。

  红眼病三问

  看一眼“红眼病”人会得病吗

  有人认为看一眼红眼病人就会得红眼病,这是没有科学道理的。研究认为,只有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才会患病。红眼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接触病人的手、毛巾、脸盆等用具传染;网吧、游戏机厅、饭店、游泳池等也是重要的传播场所;理发用具、美容器械、旅馆被褥等都是传染的媒介。学生大多数是接触同班或同宿舍病人或通过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如课本、课桌椅、毛巾、脸盆等而发病。

  秋季为何容易得红眼病

  红眼病就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流行性结膜炎,由于初秋天气干燥,空气中的粉尘、细菌增加,人的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易导致红眼病暴发。

  得过一次红眼病还会再得吗

  人们对各种红眼病普遍易感,得过红眼病的患者也会再次染上红眼病。通常的人患上红眼病,如不及时隔离、治疗和预防,在一两天内全家会被感染,甚至在短时间内造成幼儿园、学校的流行。

  红眼病档案

  医学名: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俗名:红眼病

  种类: 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传染性眼病,为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

  传染途径:主要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发病,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有病毒

  临床表现:起病急,潜伏期短。一般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发病,双眼可同时起病或先后起病。刺激症状重的患者迅速出现异物感、眼膜痛、流泪、畏光以及水样分泌物增多。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发热、乏力,咽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

  暴发史:1969年首先在西非加纳暴发流行,1971年我国首次暴发流行。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均有多次地区性小规模流行。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