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丹霞”美名源南召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1日14:02  大河网-大河报

  □记者 盛夏 文图

  2010年8月1日,“中国丹霞”申办“世遗”成功。这是一系列提名的世界自然遗产,包括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等六个省的六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丹霞地貌”,是地貌学中的一个专用名词,“指主要发育于中生代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厚层、坚硬、垂直节理发育的沙砾岩的碎屑系之上,形成的顶平(或顶斜、顶圆)、身陡、麓缓的悬崖、方山、岩堡、岩塔、岩墙、岩峰、岩柱及岩槽、岩洞等奇险秀美的丹崖赤壁地貌”。它奇异的外貌景观,再配以青山绿水、庙宇道观、摩崖石刻等,成为引人入胜的“红石公园”。

  中国丹霞地貌分布很广,已发现的有204处,以我国广东省仁化县丹霞山的地貌发育最为典型。

  192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矿床学家冯景兰,在广东仁化县考察时,看到厚达300-500米的红色沙砾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堡垒状的山峰、峰丛,以及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他第一次将红色沙砾层命名为丹霞层。显然,这一命名是由当地地名丹霞山而来。

  之后,中山大学地质系陈国达教授提出“丹霞地形”概念;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末,中山大学地理系吴尚时、曾昭璇教授将这种地貌作为独立岩石地貌类型系统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貌学家、中山大学地理系黄进教授对中国丹霞地貌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实地考察了中国27个省市区700多处丹霞地貌,把丹霞地貌研究推向全国。

  1991年在广东省丹霞山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之后这种会召开过多次。

  随着“中国丹霞”申“世遗”成功,广东仁化丹霞山作为“世遗”提名地,名扬世界。罕为人知的是,广东仁化丹霞山之名,是由明朝两个河南南召官员命名的,这两个官员又是将家乡的一座名山古寺之名给了它。

  丹霞之名“迁徙”,又是怎么回事呢?

  李氏兄弟“南移扬名”开发“丹霞”

  广东仁化丹霞山与河南南召丹霞山丹霞寺异地同名,不是偶然巧合,李氏兄弟是创始者。

  李永茂,字孝源,明朝邓州人(南召长期归邓州所辖)。

  明崇祯十年(1637年)李永茂举进士,初授北直隶大明府浚县知县,1642年授兵科给事中。1644年二月,奉使赴留都即南京任职。不久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缢。李永茂与凤阳总督马士英迎福王朱由崧入南京称帝,号“弘光”,李永茂出任江西巡抚。第二年清军南下,五月攻陷南京,弘光帝被捉。

  李永茂又相继拥辅唐王朱聿键,桂王朱由榔。

  在一系列恢复明室行动均告失败后,李永茂和弟弟李充茂芒履道服,避居廉白山中(广东仁化丹霞山曾用名)。1648年四月病逝,终年48岁,谥文定公。

  李充茂,字鉴湖,明朝礼部主事,他始终与哥哥共进退。哥哥逝后第三年,即1651年,李充茂曾带领两个侄子将哥哥的棺木送回邓州故乡安葬,之后仍回广东隐居地。他曾到广州海幢寺拜天然函罡和尚为师,法名今地。

  李氏兄弟是何时与广东仁化丹霞山结缘的呢?

  依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李永茂任江西巡抚时,“丁父忧”,因此到广东仁化避居,“以长老诸峰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与南召丹霞类,因名丹霞”。李永茂是丹霞山的命名者。

  不唯南阳,广东仁化文献资料也有相应记载。

  清同治时所修《仁化县志》,记载有康熙时仁化知县陈士贡《丹霞山水总序》,文中道:“或谓丹霞为烧木佛旧地,不宜更袭以名,盖李公(即李永茂)南阳邓州人也,古丹霞即其故居。公避乱于此,而又丁父忧,取丹霞名之,不忍忘本也。”再度印证此事。

  唐、明两个朝代,南召境属南阳郡邓州,邓州治所距丹霞山(寺)仅一百公里。李永茂兄弟对其十分熟悉,曾数次至此地拜佛游玩。

  在其“反清复明”失败隐居广东山野时,故园之思深沉强烈。两地地貌景观相似,因“不忍忘本”,李氏兄弟遂以家乡山与寺命名隐居地山名,乃情理之中事。“这也是一种传统的做法,我国历史上,在不同背景条件下的迁徙过程中,迁徙者以原居地的山名、地名、聚落名命名新居地的实例甚多,此其一也。”南召县原史志办主任艾廷和道。

  李氏兄弟开发丹霞山的史实,《仁化县志》及《仁化历史名人》中有详细记载。

  《仁化县志》载,从唐末开始,就有佛教居士来游此处,但历代营构很少。大规模开发丹霞山,是从李氏兄弟开始。

  李永茂准备隐居时,出金百余两向仁化县贡生刘望夫、刘松涛兄弟买得此山,之后,他带弟弟和两个儿子以及亲戚幕僚,劈除荆棘,修关门、凿石阶、架木梯、建房屋,隐居山内。

  李充茂在哥哥逝后,锐意经营丹霞山,他首先在山顶云岩、雪岩及虹桥之下,筑墙多堵,以巩固“岩沿基围”。接着又开井引泉,构筑亭台。还买置芳坑洞田租三十石,施作六祖堂香火。经过他的努力开发,全山粗具规模,不甚出名的荒山开始兴旺发达。

  李充茂在丹霞山出家,师天然函罡,法名今地。到了顺治十八年即1661年,他将丹霞山舍给师兄今释澹归。今释澹归即于康熙元年(1662年)到丹霞山,刻意开辟道场。因此,李氏兄弟是丹霞山开山之祖,今释澹归是开辟丹霞山道场之祖。

  南北“烧木佛地” 同源同宗

  南北“丹霞”因李氏兄弟牵线搭桥有了密切关联,所进行的禅宗佛事活动也有前后承袭的内在联系。

  李充茂出家后,曾到广州拜天然函罡和尚为师。明代天然(天然师徒均为明末清初人,为尊重其政治见解,均写为明)与唐代天然,相距八百多年,法名均为“天然”,显系僧钦敬唐僧所致。

  “烧木佛”公案,为唐代丹霞天然所为,广东仁化丹霞山亦有地名为“烧木佛地”,又是怎么回事呢?

  唐天然“烧木佛”公案,我们已在系列二中作了详述。他以呵佛毁佛像的激烈行为去追寻禅的真谛,是非凡的佛学见解。

  这一“超常规”的“行为艺术”,八百年后被明天然及弟子,在广东仁化丹霞山效法利用,因此才有了“烧木佛地”地名。

  明代天然师徒效仿的目的,不为追寻禅之真谛,他们是“适符烧佛,汉人再来”。他们企望清朝灭亡,祈祷“汉人再来”。尽管清王朝已经兴起,复明的希望极其渺茫,但他们希望将来能应验此话。这或许是一个佛教徒激愤之行激愤之语吧。

  今地与今释,两人出身经历相同,又同因“大业”失败出家,师从一个老师。他们心中充满了对大明的忠贞和对清王朝的仇恨。明代天然既肯收他们为徒,说明三人思想基础一致。唐代天然藐视佛法和皇帝,追求彻底自由的思想,正适合师徒三人心境。这或许是他们效法唐代天然,“适符烧佛”祈祷“汉人再来”的另一个原因吧。不管怎样,广东仁化丹霞山因此被称“烧木佛地”。也就是说,南北两地“丹霞”,在名称上有密切的承继关系,在佛法上也有一脉相承关系。

  《仁化县志》载,广东仁化丹霞山众多的摩崖石刻、诗词、纪文中,最早题咏丹霞山的,还是李氏兄弟。这兄弟二人及今释澹归,不仅将南召丹霞的名字移植了过去,还将南召丹霞寺的灵魂人物丹霞天然的精神传播开去。

  中原文化南伸

  的象征

  南召丹霞山(寺)处在独特的文化环境中,在其周边10公里范围内,东南与50万年前更新世中期的“南召猿人”遗址相毗邻,此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重要古人类遗址之一;东与旧石器晚期的小空山遗址相连接,这是一处约3万年前留有灭烬层的洞穴遗址;丹霞山腹地和南部、西部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因此,南召丹霞山(寺)是典型的中原文化象征。

  “自唐以后,丹霞山名称由中原移植到广东,是中原文化向江南伸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唐、宋至明,中原文化发展鼎盛,向南伸展也很迅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特殊人物牵线搭桥,使‘烧木佛地’和‘丹霞山’之名在南国疆土雷同出现,可视为这一历史时期中原文化南伸的一个自然现象。”艾廷和先生说。

  中原“丹霞”虽开发较早,久负盛名,但就旅游开发规模和水平看,远不及广东仁化“丹霞”山出名,丹霞景观也不及广东仁化“出彩”。此次“中国丹霞”申遗,没南召什么事,也没人想着它,就是一例证。

  但北“丹霞”亦属“中国丹霞”大家庭。1991年9月18日,全国丹霞地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教授黄进曾对南召丹霞山进行考察,他认为,这是“历史上命名最早的丹霞地貌”,并题词“丹霞始祖”刻立于寺前。

  艾廷和持此说法参加了两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探讨会”,会上对“丹霞始祖”说“并无争议”。

  因有“孤证”之嫌,本文并不着力强调“丹霞始祖”说。但“丹霞”一词由北至南的流转,确有多种佐证。

  (全文完)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