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祭月盛典百年再现 抚琴泼墨邀月抒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2日04:09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牛春梅

  “爷爷,这是什么?”

  “这叫兔儿爷,爷爷小时候,每年中秋节我爷爷都会‘请’一个回家。”

  “为什么要把兔儿爷请回家?”

  “因为兔儿爷可以消灾避难呀!”

  昨晚天刚擦黑,月亮藏在云层里,但月坛公园“月圆·团圆”中秋节游园赏月活动却让这个古代园林处处洋溢着团圆、快乐的气氛。在月坛公园北门,一尊兔儿爷造型灯吸引很多人进来游园。兔儿爷是北京刚刚推出的中秋形象大使,和传统泥塑兔儿爷相比,这位爷是一副天真的孩子脸,看上去更卡通、更可爱。随着兔儿爷彩灯点亮,“我的北京 我的家”2010年“庆中秋 迎国庆”系列文化活动正式启动,随后将有近200项文化活动在各个区县展开。

  昔日皇家祭祀更衣的具服殿内,西城区的书画家们正在举行笔会,邀月抒怀。画是“满架秋风葫芦黄”,字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专业书画家的作品,一笔一画都独具韵味,一画完就被高高挂在墙上。薛冉骁和爷爷、奶奶三个人却有点羞涩地站在他们共同完成的作品前。他们的画叫《奔向月球》,小骁画月亮和火箭,奶奶画兔子,爷爷负责题字。“我本来想画嫦娥,可嫦娥太难画,就改成火箭了!”小骁不好意思地说。“我们都是业余爱好,可不能和这些画家比,小骁这才是第三次拿起毛笔。”奶奶解释说,他们一家是西城区在社区中随机挑选出来和书画家同台切磋的家庭。

  从具服殿往南走,小路两旁的灌木上,一张张红纸条在风中轻轻地翻动,就像一个个小手在挥舞。其实这些树叫“团圆祈福树”,红纸条叫“团圆扣”,上面写的都是人们的心愿和祝福。

  在不远处的天香苑里,伴着一阵阵悠扬的琵琶声,“皓月千秋”非遗传习活动也开始了。野鸭风筝、画着仕女的卵石、彩绘脸谱、兔儿爷泥塑……以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场制作为主要形式的“手工坊”吸引了众多游客。“总听老人说兔儿爷,但实物还是第一次看到,没想到还能自己画,挺有意思的。”樊先生带着儿子一笔一画地给兔儿爷上色。

  月坛公园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月神的地方,光绪32年(1906年)之后,“祭月”传统中断。昨晚,这个古老的传统时隔100多年再次在月坛恢复。

  “吉时已到!乐舞生就位!各部官员各司其职!”大约20时,随着三声钟鸣,穿着龙袍的“皇帝”带领侍卫、后护大臣等缓步登上祭台。整个祭祀仪式分为迎神、初献、亚献等6个部分,看上去庄严肃穆,程序繁杂。皇帝按照典仪官的引导,迎神、跪拜奠玉帛、献爵、读祝、送神……

  如今的“夕月盛典”和百年之前相比,也许气势不足,但现场的游客们却都屏息凝神地盯着整个仪式,生怕自己漏掉什么细节。73岁的王燕推着94岁的老母亲也挤在人群中观看,“我们小时候中秋节也要拜月,桌子上要摆上石榴、柚子……”94岁的老人看着眼前的情景努力地回忆起自己在浙江的童年。

  “本来我今天特别累,但看了这个仪式觉得特痛快。中华民族的传统能够得到恢复和继承多好呀!老百姓的心里其实都有这些东西。”一位大姐面对电视台的镜头兴奋地说。“希望以后年年都能有这样的活动。”

  当整个祭拜仪式进入尾声时,忽然有人说“快看,月亮出来了!”一晚上都藏在云层后面的月亮居然朦朦胧胧地露出了脸,好象也好奇今天这里怎么这么热闹。

  仪式结束后,人们还恋恋不舍地聚在祭拜台前不肯散去。一盏孔明灯缓缓地划过夜空,越飘越远。“妈妈,中秋节真好!把这里变得这么热闹!”一个稚嫩的声音说。RJ189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