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感恩都江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2日06:44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王晓鸥

  来时不易别亦难。2010年9月21日,是一个令所有上海援建者心潮难平的日子。他们胜利完成了上海援建灾后重建的艰巨任务,将离开奋战了800多个日日夜夜的都江堰。

  清晨,雷雨交加,天黑如漆,青城山脚下的上海援建指挥部门前却已水泄不通,父老乡亲从四面八方赶来,打着雨伞为上海亲人送行,“常回家看看”的声声呼唤,早已盖过隆隆的雷声,撞击着每一位援建者感恩的心……

  感恩灾区精神激励

  两年多时光,转瞬即逝。回首往事,点点滴滴涌心头,援建者无不为灾区人民迸发出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所感动。

  上海援建指挥部副总指挥、上海建交委副主任许解良告诉记者:重建灾后学校,是上海援建的第一批项目。地震之后,有的学校夷为废墟,但每每听到老师含着热泪讲述救灾中的动人事迹,总能感受到一种精神在激励着援建者。有特教老师在地震发生瞬间,拽出17个智障学生和26个聋哑学生,而且全部幸存,这是何等的不容易啊!有的教师义无反顾,用血肉之躯顶住断壁残墙;有的教师舍生忘死,一次次返回险境救人……也有多位老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相比而言,援建再苦再累,面对这样的壮举,就显得微不足道。

  正是在都江堰人抗震救灾精神的感召下,上海援建工作者制定了“抢进度、抓质量、保安全、控成本、讲文明”的建设方针,精心建造起八级抗震、九级设防的学校,被誉为“岷江边最美丽的画卷”,在四川灾区率先整体移交22所中小学。

  来自上影集团的援建干部马伟根说:有一次下乡调研,路过一片农田,见一汉子在田里播种,一边却是倒塌的房屋。询问才知,他在外打工,地震毁了家,老母不幸罹难,特地赶回来处理后事。汉子说,农田闲着也是闲着,不如种点庄稼,自己虽然又要离去,但可以让别人收获。马伟根当时听了非常震撼,大难面前的那一份坚韧,这种只重耕耘不求收获的纯朴,足以让人长歌当哭。

  援建干部汪剑明感慨地说:刚来都江堰时,入夜城里一片漆黑,而板房小区一切如常,受灾居民酒照喝龙门阵照摆。地震可以毁了他们的家园,但毁不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即便说起那惊心动魄的一幕,他们也显得那么平静,看淡生死,活在当下。这是群体的人格魅力。工作中接触到许多当地干部,有的亲人遇难,有的家还没着落,但他们都全身心投入抗震救灾,表现出川人特有的豁达和坚强。我们援建者虽然离小家,但毕竟不是毁家;尽管没法照顾家中的老人小孩,但仗着灾区人民给我们的底气,有什么困难不可以克服?我很感谢两年多的援建岁月,这是一次难得的人生历练。

  感恩当地全力支持

  三年任务,两年完成,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117项目全部优质竣工,已获四川省“天府杯”26个,成都市“芙蓉杯”20个,上海市“白玉兰奖”6个。这一切都离不开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的全力支持。

  “壹街区占地1.5平方公里,上海援建居民住房、公共建筑总计达35万平方米,集学校、医院、景观、活动中心等为一体。 (下转第5版)

  (上接第1版)如此规模的社区工程,从头到尾建成只花了短短的10个月时间。当地媒体称为‘上海理念、上海速度’,其实倒不如说这恰恰体现‘都江堰效率’。这是一种大力支持上海援建的效率,他们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为上海援建打开一条顺畅的绿色通道。”分管壹街区项目的上海援建副总指挥是明芳说。

  项目建设,动迁为先。壹街区涉及两个镇3个村13个组,800余户人家和8家企业。当地政府由两位副市长牵头,成立动迁班子。这个在当下令地方政府头痛的活,在这里竟出奇地顺利。人家一听是上海的援建项目,都乐呵呵搬迁;有的还是新盖的房,但没有怨言;有的住不进过渡的板房,却表示自己克服,去亲戚家寄居。1000多职工的青山纸厂,在都江堰可算大企业,而且效益不错,但厂方只和动迁方谈了四次,就拍板异地建厂。说来有缘,青山纸厂50年代由上海援建,50年后上海又来灾后援建,有老职工说,不同的援建一样的情,都是为都江堰明天更美好。对此,上海援建总指挥薛潮颇有感触地说:只用三个月时间完成2000多亩土地的动拆迁,实在是个奇迹,如在一线城市至少也需两三年。都江堰人民值得我们尊敬,都江堰干部值得我们学习。

  都江堰市政府在壹街区设立协调办公室,由市委书记刘俊林挂帅,专司援建项目的协调和服务。记者去年就造访过还在建设中的壹街区,在一个联合办公的板房,记者看见当地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和援建方挤在一起,发现问题,立马解决,千头万绪,一切以援建项目为头等大事。

  援建干部周宇介绍说:壹街区建设由三部分组成,既有“交钥匙”工程,也有自建和共建项目。孰先孰后,当地退让不居功。以一例为证,援建承担架桥,地方负责开河,为了上海援建的目标,协调办来个先架桥后开河。旱季正是挖掘开河的时机,为免与架桥抢道,推迟到汛期开工,大大增加

  成本和难度。这就是都江堰人的境界。

  感恩古堰人民厚爱

  800多天的施工,从早到晚,噪音不断;几百公里的道路建设,尘土飞扬,时常堵车;都江堰的父老乡亲,默默承受了不便。

  上海四建援建总指挥何杰动情地说:忘不了,在都江堰医疗中心建设的日子,有一位老人,拉着板车送来整整一头刚宰的猪,慰问工地建设者。事后才知老人姓严,家境贫寒,早在救灾之初,就挑着茶水去慰问人民子弟兵。逢年过节,严大爷又送腊肉又送泡菜,那是老人倾其所有。离别前夕,登门拜访老人家,送上慰问金,深深一鞠躬,无需多言,恩情永记。

  地震中重残的都江堰居民黄莉,高位截肢,凭着一条胳膊绣出银杏叶图案的手机袋,代表残疾人组织“心启程”的一片心意:银杏树是成都的市树,两片叶子象征着和上海两地人民心连心。

  听说上海援建者要走了,青城山镇的农民兄弟按当地习俗送来“赖汤圆”,寓意平平安安。记者有幸品尝,颗颗饱含真情。

  惜别之时,两情依依。援建干部创作并激情朗诵一首诗歌:

  都江堰,我要再看看您;看看断枝上新发的小花,看看岷江里奔泻的秋水;再数数八百多页日历吧,它讲述与一座城市的生死不离。

  都江堰,我要再谢谢您;在泪水和欢笑之间,在艰难和达观之间;我借您厚重丰沛的山水,重新充沛了自己。

  薛潮道出了上海援建者的心声:我们留下的只是有形的建筑,而你们给予我们的是无形的精神财富,容我再次感恩都江堰!

  (本报都江堰9月21日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