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到汉堡老家看“汉堡之家”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2日06:46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林环

  作为中国境内首栋获得认证的“被动房”(即:基本无需主动供应能量的超低能耗房),城市最佳实践区汉堡案例“汉堡之家”,吸引了众多媒体的乐道。但“被动房”若要在上海乃至国内推广,势必要解决一些细处问题,如开窗习惯。为保存热量,据说“被动房”就需要尽量少开窗,汉堡人为节能环保果真能终日闭窗?这座与上海有诸多相似的姐妹城市,对生态环境到底有多重视?本报记者近访汉堡,一探这座“2011年欧洲绿色首都”得主城市的“绿色”细节。

  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一座完美的城市?答案,恐怕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德国北部城市汉堡,却从某种角度给出了一个接近唯一性的标准——港口城市、工业城市、同时堪称全欧洲最绿城市。

  这是一条不同寻常的绿色之路。“中国首栋被动房”,或许只能说是证明城市可以让生活更美好的实例之一。

  一扇窗

  “窗的烦恼,也曾有过”

  有同事慕名去“汉堡之家”参观,还未走近,却发觉吃了个“闭门羹”。殊不知,这正是“被动房”特征之一:就像一座“密封”的房屋,保温效果和气密性良好。平时为了切断与外界的“热交换”,尽量减少大门开关次数。而配有防热辐层和网状遮阳板的特制三层玻璃窗,更是基本关闭。

  开窗还是不开窗,这是个问题。比如上海的梅雨季节,门窗紧闭,岂不霉气重重?

  记者一到汉堡市,目光所聚,都是窗。令人诧异的是,无论住宅、宾馆或是办公楼,满眼大多是紧闭的窗。稍作统计:偶见开窗,与关窗比例约为1∶20。

  坐在易北河的渡船上,自由撰稿人乌尔里克·施罗德一边向记者介绍岸上均已节能改造过的老洋房,一边热情聊起自己的住处,“我一个人住65平方米的公寓。因为房子建于1964年,隔热效果不好,前两年就花大价钱改了外墙,加了保温层,传热系数降低一半以上,现在每年9月到次年4月的供暖费能省30%左右。几年内改装费就省回了。”

  那漫长的冬季始终紧闭门窗吗?“我这人热爱新鲜空气,所以每天开窗10到15分钟。至于夏天,我每时每刻都开着窗,反正汉堡并不需要空调。”乌尔里克说。

  然而,上海的气候远比位于德国北部的汉堡炎热、潮湿。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工作人员朱丽芳,正在“汉堡之家”的设计方——汉堡的施朋乐·魏朔雷城市规划和建筑事务所短期学习。她也在为这点发愁:“为了因地制宜,‘汉堡之家’已经从原型建筑的坐北朝南调整为坐南朝北,从而确保‘夏凉’。但上海较汉堡的高湿,以及上海人开窗通风晒太阳的习惯,都可能使得在汉堡蔚然成风的节能建筑在上海难以推广。”

  “窗的烦恼,我们也曾有过。”事务所的德国设计师董世文给了一个答案,“‘被动房’在德国已有十多年发展历史,现有5000多栋。时间逐渐证明了‘被动房’内中央新风系统的有效性,不开窗室内空气也一样新鲜,于是人们开始习惯关窗。当然,外部气温舒适如春时,开窗开门不成问题!”

  一幢楼

  “严格的建筑能耗标准”

  冬天无需暖气,夏天不用空调,仅仅依靠太阳能、地热、人体热等能量就四季恒温的“汉堡之家”,是欧洲最大的内城建设项目“港口新城”一幢实体建筑的复制版。而世博园内的这一幢,比汉堡所有“被动房”中耗能最低者,还要节约一半能源,故被设计方称为“全汉堡最好的节能建筑”。

  把“汉堡之家”复制到中国的可行性,在采访中被一遍遍追问。直到亲见其建筑原型H2O,以及同样位于港口新城的那一片低能耗住宅办公混合建筑,答案才越发清晰。

  H2O的意味很多,既像水的化学分子式,指楼房依水而就,每套公寓都有至少一扇窗对着美丽的易北河;又可理解成Home To Office(从家到办公室)的缩写,表示房子商住两用,不仅对能耗的需求可以互补,居民也能省去上班的舟车劳顿,城市交通高峰期的拥堵压力得以缓解,尽管以汉堡不足两百万的人口,所谓的交通压力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国内大城市并不显著。当然,也因为这一点,“被动房”在中国有了更多安家落户的可能性。

  董世文说,汉堡城市发展与环境部选中H2O作为原型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这栋建于2002年的楼房,在当时能耗标准尚不严格的情况下,已有地源热泵、新风系统、窗气密性良好等要素;二是位于港口新城,这是汉堡崭新的绿色“城中城”。

  正在建设的港口新城,不仅仅是类似商住两用房的集合。这片昔日的码头区,现有商店、学校、文化休闲设施,共同特征就是“绿色”。施朋乐·魏朔雷城市规划和建筑事务所的工程师杨凯介绍:目前汉堡建筑的能耗标准定为三种,平均标准为每年每平方米耗电360千瓦时 (即最低标准),银色标准是190千瓦时,黄金标准则低于100千瓦时;而港口新城的建筑,都达到银色标准或黄金标准,即德国的最好水平。

  “‘汉堡之家’展示了一个气候友好型建筑的方案,我想在中国将很受欢迎。上海世博会为我们提供了开展可持续城市对话的机遇。”汉堡市政府城市发展与环境部部长安雅·哈杜克说。

  一座城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

  “汉堡之家”内有个介绍易北河音乐厅工程的短片。这个在建的汉堡城市地标,极富创意:把港口新城一座废弃已久的旧仓库拆空,仅保留红砖外墙,而后在楼上建起冰山一般的玻璃墙音乐厅。传统与现代,码头与音乐,就这样通过文化力量美妙结合,引领城市转型。

  头戴安全帽、脚蹬套鞋,登上正在施工的音乐厅,居高眺望,汉堡之景一目了然。

  音乐厅位于汉堡市区、港口和易北河的交汇点,地理位置绝佳,在这里清晰可见河边慢跑者、河上的帆船以及满眼的绿树。而且,它的地标性,更多还在于特殊的历史意义——这里是汉堡的第一个工业用码头,每艘驶入汉堡港的船曾经都朝它开去,直至上世纪末还被用作储存可可豆、烟草和茶叶的仓库。如今,这块沉睡的宝地被重新瞩目:废旧仓库华丽转身,红墙红砖,稍作修饰就可成为创意的画廊、浪漫的餐厅,既环保又不割断城市记忆……这样的故事,是不是像极了上海的苏州河畔?

  汉堡与上海,依水而居的两座友城,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曾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时代的无节制发展,让这里的易北河不堪负重,黑臭得无法亲近。为其回归清澈,汉堡人历时数十年,斥资不下10亿欧元……“2011年欧洲绿色首都”,汉堡当选,给其曾为重污染城市的历史,画上了一个句号。

  流水不腐,蕴藏着无限可能。再回到“汉堡之家”移植到中国的切实可行性,还有一个问题无法回避:不论是“汉堡之家”或是原型建筑,亦或是汉堡的现有“被动房”,都是根据规定不得超过教堂高度的多层建筑;而寸土寸金的上海,区区几层楼的“被动房”是否还有推广价值?此外,高层建筑的体量大,势必增加能源输送的损耗,“被动房”还能否名副其实?

  对此,正在设计一座汉堡罕见的18层商住两用楼的施朋乐·魏朔雷城市规划和建筑事务所答复:“被动房”同样适用于高层建筑,其实施困难可通过设计施工解决;而且由于住户增加,每户平均耗能值必定降低,“汉堡人强调的绿色环保理念,也是可持续发展的。”

  在努力,有方向,才会有拭目以待的希望。

  记者手记

  一个愿

  “我希望,全世界的人类都与自然和谐相处。”在9月9日到9月25日举行的汉堡第三届“中国时代”活动中,我在汉堡市中心广场留意到了这个愿望。

  愿望来自万里之遥的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汉堡之家”的“愿望树”。红色而生机勃勃的“愿望树”,不断收集参观者的愿望并不断反馈回汉堡;它贯穿着汉堡案例馆的一至四层,形成了一个抽象隐喻——这是一栋由祝愿支撑的建筑、这是一座因希望生长的城市。

  “有谁不喜欢新鲜空气呢?但我想,任何回报都要有所付出。这是一个公众的意识问题。”全程接待我们的汉堡营销局工作人员安妮塔·博斯这样回应了我的窗的问题。这个答案,同样可以回应我的其他问题,比如极其重要的成本瓶颈:在德国已成产业链的 “被动房”,售价都比平均耗能的房屋约高出30%,而在尚无产业链、成本必然更高的中国,如此昂贵的代价谁来支付?

  罗马非一日建成。

  有了技术的支撑,还有待机制的保障;有了机制的保障,还有待公众的广泛支持和不懈努力。只有社会广泛层面上下一心,绿色的理念才有可能常驻心间并付诸实践。

  我的愿望是——从低耗能起步,前行至零耗能甚至负耗能的理想,而理想终有实现的一天。

  追问一扇窗,叩问的首先是我们心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