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大师木雕坐像
它们都是日本的国宝级文物,更是中日之间的“黄金纽带”
本报记者/周作
“像在如人在。喜豪情,归来万里,浮天过海。千载一时之盛举,更是一时千载,添不尽恩情代代”。30年前的1980年,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和尚干漆像首次回扬州“省亲”时,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先生即兴挥毫,写下了上述情深意切的词句。在日本的奈良市,供奉着两尊唐代高僧鉴真和尚的坐像。一座是陈列于奈良唐招提寺的鉴真干漆像,另一座是东大寺木质鉴真和尚坐像,它们都是日本的国宝级文物。
今年11月23日起至12月8日,日本东大寺鉴真和尚木质坐像也回到扬州省亲。两尊鉴真像30年间两次“省亲”,在中日两国之间牵起了一条“黄金纽带”。
弟子亲手造干漆坐像
公元759年,在皇太子官邸的基础上,鉴真亲自设计,同日本匠师一起按唐朝寺院布局和建筑艺术,建造了日本律宗的总本寺——唐招提寺。这是鉴真东渡建造的最后一座寺院,也是一件传世珍宝。据说,当时的日本孝谦女皇还模仿中国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的字体书写了“唐招提寺”的横额。工程于770年前后竣工。可惜鉴真圆寂时,工程仍未完成。
代宗宝应二年(即广德元年,日本天平宝字七年,公元763年)5月,76岁的鉴真病危。他在临终时嘱咐弟子,自己愿坐着死。于是圆寂前,其中国弟子思托、日本忍基率诸弟子“模大和上之影”,亲手为鉴真塑造了干漆坐像。
弟子们先用纸塑出雏形,然后一层层裱裹纻布,并行涂漆。该塑像线刻温肃,赤衣之上披袈裟,大师瞑目盘坐,双手相迭作禅定印,安放在两腿之上。整座塑像“顶骨秀,颧骨张,鼻梁高,唇紧闭,静含脸,浮微笑”,逼真的再现了鉴真大师的慈祥和睿智。这件作品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件人物肖像雕塑,在日本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夹纻漆像又称干漆夹纻像或干漆像,它是塑像的一种方法。它是先用泥、草等做成原胎,然后再用麻(布)、丝、综等裱裹缚缠,再行涂漆。如此经过多次反复后,再脱去原胎(即将泥、草等取空),最后彩绘、甚至描金。据记载,这一造像技术始于东晋,到唐代夹纻漆像工艺高度成熟,且盛行于长安、洛阳一带。日本的留学生将这一工艺带回到了日本。
鉴真干漆像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塑像重12公斤,高2尺7寸,与真身一般大小。如今这尊极轻的塑像依然保存完好,颜色鲜艳如故,形象栩栩如生。它是唐招提寺的镇寺之宝,被奉为日本“国宝”,轻易不示人。只有每年6月6日,即鉴真大师忌辰前后的3天时间里对外开放,因此即使对日本人来说,鉴真大师像也属难得一见。
鉴真和尚干漆像
木制造像意义深远
放置于日本奈良东大寺戒坛院千手堂中的鉴真木雕坐像,高78.2厘米,是江户时代保存下来的日本国家级重要文物。
据鉴真大师的传记《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鉴真生前曾对弟子思托说过,希望为自己建影堂(祭祀肖像的祠堂),但是这一愿望似乎一直没有实现。公元1733年2月,为了纪念鉴真大师的功德,东大寺的僧人以唐招提寺的鉴真坐像为蓝本,在东大寺的大佛殿西戒坛院千手堂制作奉安了一个木雕彩绘的鉴真坐像。这尊鉴真和尚彩绘木雕坐像虽然是江户时代制作的,但是完成了鉴真生前的愿望,因而此件造像的意义极其深远。
鉴真木雕坐像瞑目凝神,手搭佛印,端坐椅上,神情泰然,气势恢宏,无论从造型还是面部表情、衣纹处理上,都与著名的唐招提寺鉴真干漆造像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这尊是木质坐像。估计在制作此像时,参考了唐招提寺干漆塑像的工艺手法,是一尊不可多得的鉴真古造像。
鉴真精神铄古振今
今年是日本平城京(奈良古称)迁都1300周年。5月23日,扬州市与奈良市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经扬州市政府与日本奈良县政府多次磋商,双方决定共同推动东大寺鉴真坐像于今年11月下旬回扬省亲。
世博会期间的今年10月,一个名为“鉴真与空海: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特展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展览精选了3件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足以见证我国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之影响的文物精品,其中第一件就是这件正在扬州“省亲”的日本江户时代“彩绘木雕鉴真和尚像”。在结束了在上海的展览后,这尊坐像被迎请回了鉴真的故乡扬州。
据悉,扬州为此次日本东大寺鉴真和尚坐像省亲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首届中国扬州“鉴真杯”国际书画邀请大赛、鉴真大和尚坐像回扬省亲迎奉仪式、扬州鉴真路开通仪式、鉴真大和尚坐像回扬省亲揭幕仪式等。
11月26日,第二届“鉴真精神”论坛在扬州迎宾馆举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井顿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心澄、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秘书长黄星原、中日友好协会秘书长袁敏道、日本前国土交通大臣冬柴铁三、日本奈良县知事荒井正吾、日本驻华公使山田重夫、日中友好交流促进协会副理事长玉川正幸、日本奈良市市长仲川元庸等参加论坛。论坛由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主持。首届“鉴真精神”论坛于2008年在日本奈良举行。
在热情洋溢的讲话中,叶小文说,鉴真代表了一个致力于中日两国世代友好的伟大群体。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同源,有许多纽带把两国密切相联。其中有一条源远流长、仍在发光的纽带,就是两国众多民众信仰的佛教,赵朴初称为“黄金纽带”。叶小文说,回顾“二战”之后,正是佛教打开了中日民间友好交流的大门,唤起、沟通、修复了两国的国民感情,为中日邦交正常化起了催化作用。今天,面对风吹雨打、暗流涌动的两国关系,中日更应以史为鉴,忆念先德,“黄金纽带”要再放光芒,鉴真精神要铄古振今。
日本奈良县知事荒井正吾在论坛致辞中说,和30年前一样,日中双方都对此次的东大寺鉴真和尚像回乡省亲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也正是两国在21世纪友好关系的基石。
相关链接:
邓小平促成首次“省亲”
对于鉴真和尚,郭沫若曾赋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茅盾先生则赞其“诚开金石动天神”;鲁迅先生称其为“民族脊梁”。老一辈领导人邓小平对鉴真的评价是,“在中日人民友好往来的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鉴真是一位做出了重大贡献,值得永远纪念的人物。”
1976年,邓小平副总理访问日本唐招提寺瞻仰鉴真像时,森本孝顺长老恳请邓副总理让鉴真回乡“探亲”。邓小平当即表示:“欢迎长老陪送鉴真像来我国。”
鉴真像回国“探亲”,受到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国先后成立了“全国欢迎鉴真像回国巡展委员会”和“江苏省暨扬州市欢迎鉴真像回国巡展委员会”。在邓小平同志的推动下,经中日双方努力,1980年的烟花三月,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干漆像回国“探亲”。
当时鉴真像在扬州、北京展出了23天,来自全国各地的瞻仰人数超过50万。《人民日报》发表了《千载一时的盛举》的社论,邓小平发表了《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盛事》的纪念文章,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也发表演讲,对文化大恩人鉴真回国“探亲”给予高度称赞。那次“省亲”推动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