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勇娣 本报通讯员 陈殳 张匀初
近期,在本市农业、商业等部门支持下,沪郊农民合作社也欢聚一堂举行了大型年会。在这个年会上,合作社带头人最关心的话题,就是“农超对接”能否让更多合作社参与其中,而超市卖场的门槛能否低点再低点,以及能否向农民多让点利等。值得称道的是,联华、乐购等几家大卖场相关负责人也专门赶来,与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展开深入的现场对话,以期在新一年里为上海农民带来更多增收机会。
新的一年已经来临,沪郊农民的新春愿望还有哪些?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突破销售瓶颈,是沪郊农民长期以来的愿望,此外,做精做强自身产业链、获得更多惠农扶持等,也是大家实实在在的期盼。
市场开拓:
超市的门槛能否再低些
在农民看来,要打开销售瓶颈,进超市卖场还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因为超市卖场的人流大,商品的吞吐量也极大,在那里打开了销路,就没有后顾之忧了。然而,对于进入超市,许多合作社还是怀着复杂心态。
在这场年会上,主持人直接询问合作社: “大家到底对超市有什么期盼?”上海银龙蔬菜合作社理事长金永钧表示,一方面希望直接进入超市,减少农产品损耗,帮助农民增收,另一方面,还希望借助农超对接过程中的 “菜篮子工程”和标准化菜园子建设,使郊区的蔬菜质量整体上一个档次,这样菜农的底气就更足了。
上海华日农产品产销合作社的陈志荣则直接表示,希望超市门槛能更低点,向农民多让点利,能帮助农民获得增收。对此,家乐福超市一位负责人回应说,凡是和他们超市做 “农超对接”的合作社,一律都没有进场费、没有货架费、没有条码费。目前,该超市选择合作社进入主要有几个标准,一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二,和超市对接的合作社要提供正式的发票;第三,超市要派专人在合作社生产过程中进行安全监管;第四,合作社需要有物流配送能力,而且要准时配送;最后,合作社一定要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按照这样的标准,该超市今后将把合作社直供果蔬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
还有的合作社则提出,合作社资金实力非常有限,希望大卖场能够尽力缩短付款的周期。对此,一些大卖场表示,他们也知道,作为农民来说,手上大多没有足够资金,都希望付款期短,特别是在批发市场和经销商那里都是要付现金的,但作为一个超市是有完整的售货体系的,要经过一系列流程才能付钱。令人高兴的是,在 “农超对接”以前,一些超市的结算周期一般要 45天—60天,现在已缩短到15天。对于一些条件比较差的合作社,大卖场还尝试采取预付款的方式,先付30%给合作社,合作社送来产品之后再结账。今年开始,个别超市还将进一步努力,准备把付款周期尽可能缩短到5天。
当然,为了帮助合作社成长,一些超市卖场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乐购超市负责人就提出,希望合作社能有长期的、稳定的、保证质量的供应能力,并且要注重规范操作,更好地提高食品安全品质。联华超市负责人汤琪则表示,希望广大农民合作社注重诚信,学会严格按照合同去做,这样才能在 “农超对接”中真正成长起来。
产业提升:
自加压力“练好内功”
在渴望外界帮助打开销路的同时,沪郊众多农民合作社还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先要练好内功,把自身产业链做精做强,才能有足够的实力去参与市场竞争。
春节前刚给社员分好红利,上海仓桥水晶梨合作社理事长钱培华这几天又忙了起来。揩去额头上些许汗珠,刚从设施大棚里钻出来的他快人快语: “农民没有休息天,田头管理不能断。麻痹大意要不得,一不小心就会出 ‘祸事’。”
原来,钱培华所说的 “祸事”,是指要防止设施大棚里的温度过高,烧坏梨芽。这么冷的天,梨树也会 “发烧”?“那是当然。冬天里,太阳不出来,大棚里的温度不会超过6摄氏度;可一旦太阳露脸了,里面的温度就会蹿到25摄氏度。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给大棚透透气,温度超过31摄氏度,就麻烦了,梨芽烧坏了,今年的收成也就泡汤了。”
新一年里,钱培华和其他172户社员又有了更大的 “野心”。老钱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今年,我们仓桥水晶梨基地将一改往年的 ‘单调’,不再只卖梨。”
梨园不再只卖梨子,还能卖什么?钱培华指着一处新建造的房子告诉记者:“在那里,我们今年将打响农家乐项目的‘第一枪’。往年,虽说基地里也搞了游园项目,但由于没有拓展餐饮功能,不少来的人在看完梨花、买好梨之后,掉头就走了,实在可惜。”
他介绍,一期农家乐项目将于今年6月26日的游园节开幕前正式开门迎客,至少可同时容纳200人就餐。据了解,合作社前几年不断提高种植技术,拓展销售渠道,大幅增加了社员收入,但如今,已渐渐面临着一个新的瓶颈,那就是在土地面积、单产、单价、销量等方面难以实现新突破的情况下,如何还能让仓桥水晶梨的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带动社员增收?寻思再三,他们发现,依托原有的产业形态,发展农业旅游,应该是条不错的路子。
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老钱觉得自己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前段时间,仓桥水晶梨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成了保证仓桥水晶梨这一产品品牌价值的 ‘硬通货’。”钱培华说, “同时,整个合作社3020亩地大部分都在黄浦江边,这一区位条件也是发展休闲旅游的先天优势。”
合作社的带头人干劲十足,社员们也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期待。合作社社员胡善福说,早年他因没有技术和学历,一直找不到好的工作,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很艰难。但自2001年种了水晶梨后,收入逐年提高,去年自己143亩的梨园总获毛利113.6万元,净利润近60万元。现在,他不仅在松江城区买了房子,连轿车也已买好了。
惠农支持:
政策“红包”多多益善
农业是弱质产业,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不少农民企盼,新的一年,能有更多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让更多农民分享政策 “红包”。
过去的一年里,浦东新区的农民真正尝到了政策扶持的甜头。春节前夕,惠南镇陆楼村371位村民汇集到村委会办公室,喜气洋洋地领到了每人500元的 “红包”。据了解,最近,浦东新区共有3.6万余名农民领到了这样的红包,那是新区向农民兑现的去年8月至12月期间的务农补贴。
今年开始,浦东新区将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加大投入力度,使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到 “十二五”期末达到2.5万元,实现在2009年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该区在去年8月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补贴政策,并选择惠南、大团两镇和书院镇塘北村、合庆镇勤奋村,以及上海清美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12家涉农企业,开展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先行试点。
支农、惠农,首先是让农民直接得到实惠。根据该区的相关惠农政策,凡18岁至60岁的户籍农民,每月可领取100元的务农补贴;经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规范流转的承包地,每亩由政府补贴500元……今年57岁的陆楼村农民朱明天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只有他一人还在务农,承包1亩多地种植水稻,产值1000元,每年还可拿到300多元种粮补贴,如今政府每月又增加了100元的务农补贴,加之平日空闲时间里送货打零工,一年收入2万多元。老朱高兴地说: “政府处处为伲着想,生活过得蛮满足了。”
与此同时,浦东新区还通过财政扶持帮助一批村级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做大做强,形成 “大河有水小河满”的格局,以利农民增收。根据政策,该区对吸纳农民就业的农业龙头企业给予用工补贴;对品牌农产品的营销进行财政扶持,以壮大浦东的 “拳头”产品;补贴给各个村的村级组织运行费也大幅度提高,经济薄弱村的村级组织运行费由每年50万元提高到90万元,其他村则由50万元提高到70万元……去年,浦东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9万元。
浦东新区农委副主任张水龙介绍,从去年8月起,浦东新区共拨出3362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农、惠农,其中2800多万元在春节前以务农补贴、土地流转补贴、就业补贴等方式全部进入农民腰包。
他透露,今年,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全面实行支农、惠农政策,预计专项资金将达4.25亿元,其中1.1亿元用于补贴村级组织运行费。同时,新区农委还将通过优化农民收入结构,进一步增加农民在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等方面的收入,力争新一年农民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比上年递增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