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题邮箱:lxj034@jfdaily.com
主持人:心语可乐
提问者:曹小朝(上海中潭路)
解答者:顾恺颉(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主任)
问:日前,一位网友“哥服了你了”发帖称自己成了“恐归族”不敢回家。这位网友称自己已年过30,但是既没女朋友也没钱。工作多年,春节回家给亲戚孩子红包的钱都没有,压力很大,以致不敢回家。请问,怎样缓解人们临近春节时的“恐归”压力呢?
答:“恐归族”是近年新出现的一类群体,这类群体因在节日惧怕回家而得此名。在人们的记忆中,家从来都是最有吸引力的,哪有真不想回家的人呢?但是,也正因为家庭是给予人们最多心理期待的地方,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无力满足这种期待时,就容易出现不愿或不敢回家的“隔离”消极行为反应。
心理学认为,“隔离”是把真实的存在从意识中进行分离从而避免引起精神上不愉快的行为。比如,春节回家本是一种习俗,但失落的现实让自己无颜面对家人的期待和过节时的人情世故,因此,不与家人见面就成为避免不愉快最实际的方式。造成春节“恐归”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怕春运折腾,怕父母催婚,怕春节花销太大、微薄薪水难以支撑,等等。其实,这些“怕”都是一些障眼法,是对自己不满意、不自信的结果。
“隔离”虽然是一种避免更多伤害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但毕竟是一种消极的手段,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因为这种方式能让人获得片刻的安慰,就更容易使人们趋于惰性。有的人甚至从此养成“隔离”的习惯,从“恐归族”变成“落跑族”,变得责任感缺失,遇事就逃避,最终落入一事无成的境地。
出现 “恐归”心态时,往往也是人们处在自卑、自责乃至自怨最激烈的时刻。建议大家先收起这些负面心态,把自己一年来的得失都写下来,得的继续,失的改弦,并写下新年的目标,然后,怀着轻松的心情踏上返乡回家的路。古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其实,父母和家人是天底下最宽容的人,大家能平安回家、欢聚团圆就一切都好。那些因节而起的烦心事和这种宽容、温情相比算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