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铭贤(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近年来,创新是个高频词,在各种媒体和会议上都是出现最多的词汇之一;不仅要建设创新型省、市、县,还要建设创新型学校、企业、社区、团队等等;不仅有科技创新,还有管理创新、组织创新、金融创新、销售创新、分配创新等等。似乎创新成了口号、成了门面,什么都可以贴上。难怪有人不无讥讽地说:“创新是个大箩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创新被泛化,甚至被庸俗化了。
众所周知,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Schumpeter)首先提出了著名的“技术创新”概念,认为技术创新是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包括采用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等5个方面。当然,还有科学创新。正如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默顿(R.Merton)所说,科学所争的就是优先权、首创权,或者更直白地说是争第一。科学总是把目光投向新的问题、新的领域,总是追求新的发现、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我体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科学创新,以提高自主创新的比重和国际竞争力。
技术创新也好,科学创新也好,有一些共同的引人注目的特点。比如求异性。创新以求异而非求同为取向,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无论是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还是维纳(N.Wiener)的“开垦处女地”,或者日本人常说的“异质综合”,都内在地要求出新,有新的首次发现或创造。没有异,没有新,谈何创新?再如不确定性。创新之路就是风险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既可能被承认,也可能受批评;既可能得到推广,也可能湮灭。正如著名哲学家怀特海(A.Whitehead)所喻:思想的历险。创新是一个艰辛的、曲折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有阻力、挫折、失误、失败,而且失败的几率比成功大得多。
同时,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又有很大不同。科学创新更重视个体的自由和创造,是无法计划的;技术创新更强调团队协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计划和组织的。因而有些不同的要求,不能一锅煮。但总体上看,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都需要鼓励变革、宽容宽松、保护少数的文化和制度环境。
因此我以为,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要对“什么是创新”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进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不懈地创造和完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而不能把创新泛化为一个“大箩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