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士喜骑着他那辆半新不旧的电瓶车,一大清早就到了工地。停妥车子,他顺手将电瓶充电插头往墙上的插座里一插。这里是工地划定的车辆停放点,这时已经停了好几辆电瓶车,都拖出根电线与墙上的专用插座相连。为电瓶车专设“集中充电墙”,是一项便利工友的措施,也是一项安全措施:以前大伙儿到处找插座,常把长长的电线到处拉,安全隐患也就随手埋下了。
在上海建工一公司位于南京西路上的这个工地,每天在建的大楼都长高几米,也每天面对许多安全细节的考验。一个小小的疏漏,也许会酿成一场大祸,而一项小小的改进,会带来很好的效果。
从施工工地,到交通网络,再到城市管理,上海正研究改进着一个个细节,编织更细致密实的安全之网。
工地上的“集中充电”
“集中充电墙”几米开外,就是马士喜的岗位——警卫室。换好保安服,这个山东汉子认真注意着进出工地的人和车,也不时盯一眼正在充着电的车子。
上海的城市建设史,附带着一部“工地文明史”,对文明、安全施工要求的逐步增多和提高,折射着城市发展水平的演进,也对应着工地上人与事的变化更新。
不同于“前辈”们,马士喜和不少工友不住在工地里,他在江桥租了房子,买了部电瓶车,开40分钟来上班。“有车族”要给车子充电,安全细节又添一个。
不仅车子,现在几乎人人都有手机,都要充电。工地宿舍以前一般一间屋子一个插座,乱拉接线板,或者用劣质的接线板,都是安全威胁。为此,宿舍里改装上了多个插座,每间房门口还装了一个灰色方盒子,这叫限流器,用电负荷超过300瓦它就自动关闭。在位于周浦的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项目工地,为手机、车载电瓶等“集中充电”还专辟了一间房,这暂时还算件新鲜事。
工地把明文规定贴在墙上:“凡发现宿舍内使用电加热器,或从宿舍内拉线给电瓶车充电,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决不手软。”
轨交站的“高峰非停留区”
李素莹站在人潮涌动的轨交3号线站台上,仔细观察。
“高峰时段客流较大,请不要在地面标注的黄色区域内停留。”广播里不断重复着提示,而站台部分地面已经贴上黄色斑马线——设置“高峰非停留区”的建议落了地。这是她的主意。
李素莹是上海地铁第三运营公司的工程师,研究运营管理。她发现,3号线部分车站的候车客流分布很不均匀,有些地方特别拥挤。比如中山公园站北侧一处扶梯口,是从2号线过来换乘的乘客的必经之地,每天足有八九万人;从扶梯上来,不少人就在狭小的扶梯口停步了,既挡住了其他乘客到空闲区域候车的去路,又和下车乘客“对撞”,使得这儿人满为患。由于3号线站台没有装屏蔽门,这个小区域的安全风险非常大——调查证实了这个担心:与这里对应的地铁车门最容易被挤坏。
几个月前,她在悉尼的地铁站里,看到地面贴着“夜间妇女候车处”的标识——夜间人少,划出“妇女候车区”是为了保障安全。虽然上海只怕人多,但这是个启发。用引导标识来改变乘客的行为,提醒大家多挪几步,也许就能分解拥堵,减少风险。
黄色打底,再用黑色画斜线,并且写上“注意高峰时段请勿在此停留”的提示语——“高峰非停留区”十分醒目,提醒踩在上面的双脚,赶快挪开。轨交3号线的曹杨路站最先在换乘11号线的楼梯处,贴上“L”型斑马线,几十平方米大。随后中山公园站、宝山路站,也在换乘要道和候车拥挤处贴了这样的斑马线。
1个月来,3个站的乘客们对“高峰非停留区”渐渐了解,加上现场人员引导,上下班高峰时段的“人为”候车拥挤有所缓解。1000多名乘客在接受调查时,80%说这项措施有必要。不过李素莹觉得,正如“乘地铁先下后上”、“乘自动扶梯左行右立”,这也需要坚持引导,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养成习惯。这是一个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习惯,也是保障公共安全的习惯。
网格化管理中的“世博图层”
在电脑上制作一张画,用Photoshop“图层”工具又快又好。在城市管理中,“图层”的概念被创新应用。
“8:50,成都南路巨鹿路西南角,暴露垃圾。”卢湾区城市网格化管理的信息屏上,跳出一个带有“海宝”图标的案卷。9:46,屏幕显示垃圾已经清理完毕。这并非发生在世博会期间,而在今年1月10日,那天上午的3个小时里,网格化管理中心接到50件案子,其中33件是“海宝”案卷。
上海世博会期间,卢湾区在网格化管理的“画布”上,创设了“世博图层”,把主要道路和重点区域纳入“图层”以重点监控,用“海宝”作为提示图标。只要在这些区域发现问题,就启动绿色通道机制,尽量缩短处置时间,一天变半天,2小时变1小时。世博之后,“世博图层”成为“常态”,城区对环境卫生、安全等问题的处理速度继续加快。
在“世博图层”上,信箱、电话、走访、市民参与,构成了城市安全等隐患的“发现机制”。
王冰是浏河居委的居民,去年底在网格化管理中心人员到社区走访时,反映了一件事:附近西藏南路上沿马路的居民楼,有两处下水道与楼里的落水管不连通,已经半年了,楼上一用洗衣机,马路上就污水横流,眼看天越来越冷,污水如果结成冰,行人就容易滑倒,出安全事故。虽然路在卢湾,但市政管网属黄浦,经过跨区协调,两周后新的管道铺好了。正是在这样的走访中,去年卢湾区找到了28个安全细节隐患。
本报记者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