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抗战题材图书火爆,抗战视角多元化吸引80后、90后关注——
2010年是抗战胜利65周年纪念,自2005年起,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和图书一直占领着荧屏和读者的书架。它们展示了5年来一个华丽的转身和改变:无论是日本人的反思还是中国人的研究,都呈现出专门化、细节化的倾向。一大批更人性化、更写实的视觉记忆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神经,也吸引了更多80后、90后的注意,让大家记住了那一段更完整丰满的民族抗战史。
本专题采写记者吴波
变化前兆:
从2003年开始
对抗战图书的策划,人民出版社应当算是着手较早的一家。人民出版社编辑孙兴民介绍说,早在2003年初,人民出版社就策划了抗战图书的选题,并结合选题具体情况进一步确定图书的出版周期。推出了由著名马克思理论家、中国解放军国防大学原副校长侯树栋中将和著名军史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主任范震江少将主编的“抗日战争历史纪实丛书”。该丛书分为《八路军抗战纪实》、《新四军抗战纪实》、《东北抗日联军抗战纪实》三部作品,总字数220万字,对中国共产党浴血抗战的历史进行了全景式记录。
《八路军抗战纪实》的作者翻阅了40多种相关书籍和丛书,“以‘正史’为骨,以大量鲜活的、第一手的回忆史料为‘肉’,力求准确而生动地再现八路军抗战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仅对大家都较熟悉的经典战役描摹得细致入微,甚至一次行军、一场战斗的细节都不放过。《东北抗日联军抗战纪实》则翔实地记录了自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止,在东北这块土地上东北抗日联军历时14年之久的抗日历程。上述这套丛书不仅文风严谨、文字朴实、史料众多,而且在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之后,列出了真实可靠的附表,附表中对八路军、新四军甚至日军的组织和战斗序列都做了认真的统计。这让内容显得更为真实、细致、可信。
从2005年到2010年抗战胜利65周年,纪实性、人文化和故事性较强的图书开始改变年轻人对这段历史的看法,更多年轻人开始关注那段真实的血与火斗争。
“火”起来的抗战题材代表作
《国家记忆》:
呈现沉睡60年的
影像真实
2010年,反映中缅印战区历史的《国家记忆》一书成为读者争相阅读的超级畅销书。二战期间,美国通信兵团164照相兵连曾在中缅印战区拍摄了数万张抗战照片,并且录制了很多极其珍贵的影像材料。多年来,这些震撼人心的历史史料一直在美国国家档案馆里沉睡了60多年。
日本人曾这样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上出现过三次所谓的“玉碎战”,也就是日本军队被全部消灭的战役。这三次战役分别发生在滇西的松山、腾冲和缅北的密支那,而这三个地方都是中国军队打下来的。《国家记忆》这本书即为其中首批五百余张老照片的图文结集。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真实的历史细节:9岁的孩子就上战场杀敌,两年之后已成为一名“老兵”;中国士兵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使用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老旧重机枪;美国顾问为一直穿着草鞋打仗的中国步兵分发帆布胶鞋;缅甸、印度少数民族游击部队与中美军队并肩作战;同时还有名声赫赫的飞虎队战斗景象。
本书主编章东磐先生还透露,之后将会精选一部分照片前往美国西点军校举办专展,现正和西点军校的公共关系中心洽谈展览的具体细节。“我们希望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给美国那些未来的将领们,就是中国人并没有忘记他们的父辈曾经跟我们并肩战斗过,为了正义而抗击共同的敌人。”
《1944-1948我的战争》:
小人物“至诚”的力量
本书作者黄耀武,一个参加过中国赴滇缅抗日的老兵、82岁的老人,用自己的语气,描绘出那让他永远无法忘怀的五年军旅生涯。《1944-1948我的战争》为口述历史,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于国民党军新六军、二○七师服役。既披露了诸多鲜为人知的战争细节,也表现了全体国人万众一心抗战的感人场面。
本书真实记录了作者少年时期的幸福家庭,是如何在日寇的炮火下家破人亡的,最终走上了同仇敌忾的抗日道路,16岁他报名参加抗日,和数千名同龄人一起被分配到印缅远征军,执行抗击日寇,打通国际支援中国战场的大动脉——滇缅公路的任务。
黄耀武老先生在他从军的这些年中,一直坚持一个基本点,就是不骚扰老百姓,反对部队贪污。他多次讲述了他不愿意去抢粮,他反对部队里部分人欺压下级军官的做法。隐藏在历史真相背后的小人物的故事里,“至诚”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即使60多年的时光过去了,朴素的文字也足以凭借至诚震撼人心。
《我的抗战》:
300多老兵的真情故事
纪录片《我的抗战》于2010年11月15日在全国85家电视台同步播出,其同名图书《我的抗战》也在同一天震撼上市。该纪录片是崔永元团队历时8年、耗资1.3亿元而精心完成的一部口述抗战史记,共采访3500人,集成影像200万分钟,搜集历史老照片300万张。
同名图书《我的抗战》呈现了纪录片的原貌,展现了历史画面的原生态魅力,同时逾越了电视表现“不可为”的边界,还原了编导们深为憾惜却不得不割舍的精彩内容,在电视初编的大量资料基础上,做了颇有历史深度的延伸。全书由300位抗战老兵真情讲述,由24个独立的抗战故事组成。首次将战俘、伪军作为历史正面叙述的主角;为中国空军、文艺抗战者、情报工作者、修路民夫、知识分子等找到了合理的历史位置;描述了抗战过程中的爱情、友情、亲情;呈现了正面战场的22次重大战役以及敌后战场的几次辉煌战斗,包括百团大战、松山之战、平型关战役等。
作家话“蝶变”:
《国家记忆》章东磐:
影像里有留给后辈的真相
章东磐告诉记者,国内有不少媒体都讲过孙立人将军枪毙或者活埋密支那战役日本俘虏的故事,还有一本书竟把这件事浓缩了放在封面上。而我们看到的在照片上的日俘,都几乎带着终于轻松了的表情,受伤的和被俘后试图自残的都得到及时良好的救治。还曾有日本伤俘被史迪威将军专机载至后方医院治疗。这些照片就够了,那个假故事应该停止传播。
那些照片的文字记录同样值得我们学习,所有照片都由拍摄者同时在背面详细载明了此照片参与者的个人信息:谁拍的,拍的是谁,姓名,职务,在哪里,在干什么,准确的时间。正因为这样,这些照片在60多年后,甚至更久远的时间里,都会携带着历史亲历者的体温。
“从大约十年前开始,我访问过的滇西老兵绝大多数都已谢世。这本《国家记忆》里没有他们任何一位的影像,但我希望这是他们所有人的纪念碑,希望我们父辈的光荣历史不死。终于,我们又有机会用远在异国的历史影像重现父辈年轻时英武、不屈的身影。我只期望,哪怕只有一位读者,从这本书里看到自己,或者看到父亲、爷爷,再或者只是看到邻街的那位佝偻着身躯的老大爷的年轻版出现在书中,都是我们所有参与者的幸福。”
《亮剑》作者都梁:
抗战图书让年轻人更好地理解战争
面对今年抗战图书的新角度与改变,都梁表示,“65年前的抗战,我们的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我接触到很多年轻人,觉得生活太平淡,有些男孩子表示想参军打仗,其实战争是丑陋的、残酷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打,比如抗日战争,我们不抵抗就没有出路。战争爆发,我们当然要积极投入战争。但没有战争的时候渴望战争,这种情绪就非常糟糕。年轻人不了解战争,以为战争是浪漫的事,但战争的残酷是超乎人的想象的。”
思考
抗战小说还可以来得更猛烈些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最大规模出现的年代还是抗战时期,比如《第七连》、《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长夜》、《一颗出膛的枪弹》、《夜》、《春寒》、《腐蚀》等。近年来,类型小说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军事题材也是类型小说中的一个热门题材,但即便如此,以抗战为背景的原创小说仍旧很少。
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分析说:“抗战题材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题材,它需要作者一方面具备比较丰富的史料积累,另一方面还要有对那一段历史的激情。这两个条件缺一个,都写不好抗战题材的小说。今年抗战题材的小说虽然有很多,但比起其他题材,比如都市、言情甚至打黑等等,都要少得多。”
当代成名的小说家中,写抗战题材的其实不多,这一批作者大多成名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那个时代,现实主义更为流行,而历史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见,莫言的《红高粱》算是带有抗战色彩的,但也仅仅是以抗战为背景,其主旨并非抗战本身。
白烨说:“当今图书市场作者的年轻化已经很明显,传统的知名作家创作比较慢,可能很久才出一部作品,而且人数也不多。出书量最大的还是年轻作者,但是这些年轻作者大多都是关注一些热门题材,对于抗战这段历史的关注明显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