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宋 弢 李 媛
本报通讯员 梁秋淑 李延志
提起青岛市城阳区,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其领先全省的开放程度:本世纪初,城阳因以一区之地引进外资量在全省仅少于青、烟、威3市而声名大震;而这种好势头10多年来一直长盛不衰:去年,城阳出口量在全省仍然仅次于上述“三甲”。
这,无疑与空港优势紧密相连:城阳坐拥全省最大空港——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去年,流亭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一千万人次,超过了山东其他机场的总和。
城随“港”兴,写照了城阳崛起全过程:自1989年全省首家韩资企业托普顿电器落户该区,城阳目前已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13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6家。2010年,全区完成国民生产总值700多亿元,是全青岛发展最快、最好的区域之一。
显然,城阳昨天的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空港优势,明天的更好更快发展同样要依托于空港优势。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好空港这一最大优势,也成为城阳下一步打造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正是从这一高度出发,去年下半年以来,城阳提出了打造“青岛国际航空城”的新思路。
所谓“青岛国际航空城”,是将以前的空港产业区扩大外延、把“航空城”概念扩大到全区,构筑“一港、九区、两带”(“一港”:空港核心区;“九区”:航空物流区、高新区配套产业区、会议会展区、IT和服务外包产业区、滨海休憩区、商务商贸区、文化创意产业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出口加工区;“两带”:生态旅游历史文化产业带、桃源河湿地休闲产业带)的城市经济发展新格局。按照这一规划,城阳将在2015年建立起完善的国际航空城城市体系,把城阳建设成为以区域性航空枢纽港为核心、空港经济特征明显的现代化国际航空城。
结合深层次的经济规律,不难发现,提出建设“航空城”的发展思路可谓恰逢其时——
正如海港地区都经历由海洋运输区向海港产业区发展、再由海港产业区向海港城市发展一样,空港地区同样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航空运输区向临空产业区发展,第二阶段,则是由临空产业区向航空城发展。而第二阶段的升级,常与“千万人次吞吐量”指标有着明显联系。
具体说,按照世界航空业发展规律,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000万人次左右,对当地经济的带动立即呈现出倍增效应:每100万航空旅客即可为周边区域创造1.3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带来1000个直接、3700个间接工作岗位。换言之,实现“1000万吞吐量”后,航空产业对区域经济拉动的“溢出”作用开始得到更充分发挥。而城阳建设航空城的构想,正是顺应这一大势的必然“应手”。
事实也确实如此。随着航空城概念的提出,城阳对国内外客商的吸引力出现“爆棚”局面:仅2010年11月,即有36个大项目集体落户城阳,其中外资投资总额19.4亿美元,内资投资总额172.3亿元。从2011年开始,城阳将有30多个大项目开建或投产、扩产,这些项目总投资额接近700亿元。航空城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而较之于投资规模,更让人刮目的是投资质量:几十个大项目,投资领域全部集中在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高端商业、城市综合体、文化、
动漫影视制作、旅游业和航空培训等高端产业。如总部经济领域,总部基地(中国)控股集团投资总额达110亿元的总部基地项目,预计可容纳近2000家企业总部入驻,对于推动城阳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功能的意义难以估量;再如文化产业,短短两个月间,总投资超过35亿元台湾宏广总部项目,投资18.7亿元的“中国央视动漫城”项目,总投资48亿元的青岛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先后落脚,不久的将来,一座中国“迪斯尼”将在这里崛起,城阳也由此将成为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正如传统产业因原料依赖而选择港口,新兴产业也因为对人才和时间的依赖而选择机场。如果说,工业经济及经济全球化发展催生了海港产业区和海港城区,那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则催生了空港、空港产业区和航空城。城阳的航空城建设,就是要依托空港优势,走出一条具有城阳特色的经济高端化、产业集群化、城乡一体化、生态宜居化的发展新路子,从而使城阳在新一轮产业升级和科学发展中谋求更大的竞争优势。”——城阳区有关负责人这样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