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巩峥
从泥石流易发的险山区,搬到开阔平坦的山前地带;由经受了20多年风吹雨淋的小平房,住进252平方米的二层小别墅。对于房山区霞云岭乡龙门台村的杨玉儒来说,半年来的变化实在太大。以至于记者问起“眼下这新居中过的第一个新年,哪些细节给您印象最深”时,他竟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
记者正与杨玉儒兴高采烈地聊着细节,他刚刚6岁的小孙女杨鑫蕊忽然忸怩着走来。“她要给你跳舞呢。”坐在一旁的老伴儿穆希华笑着说。“难怪把新衣服都换上了。”杨玉儒一把抱过小孙女放在膝头,用长满老茧的手摩挲着她身上崭新的粉红小袄的蕾丝边,舐犊之情溢于言表。“以往住平房时,过年都不怎么讲究穿新衣;今年,不光小孙女,我、老伴儿,我们一家子特地一人置了一套新衣裳。”杨玉儒看似不经意的话一下点醒了记者,细节就从这新衣写起。
“您看我这身唐装,儿媳妇给买的。”杨玉儒往自己身上一指,笑得合不拢嘴。只见深红色的绸子面料上,印满“万字不到头”的花纹,从里到外透着一股子喜庆气。“上一次过年穿新衣,我都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说着,杨玉儒还下意识地掸了掸唐装上根本没有的土。
以往过年不穿新衣,倒不是因为买不起。“住平房时屋里冷,出来进去都得披上厚棉袄;再说每隔一阵儿,就得拾掇拾掇煤球炉子,次次都弄得一身灰,再好的衣服也穿不出个好,所以干脆就不穿新衣服了。”杨玉儒道出了其中原委。
“现在不一样了,家里用的是太阳能取暖,晚上热的时候能达到23摄氏度,在屋里穿秋衣秋裤就行。不用天天生火、伺候炉子了,这新衣裳也就穿上了。”老伴儿穆希华在一旁搭话。老人家穿的是一件枣红色的新毛衣,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透出精气神来。
光顾着说话,冷落了小孙女,杨鑫蕊撅起小嘴不乐意了。当奶奶的赶紧抱过来又是爱抚又是夸她跳得好。11岁的大孙女杨鑫宇也准备了节目,要露一手。她穿着长及膝盖的火炭红的羽绒服,亭亭玉立,手拿长笛,像模像样地吹奏起《欢乐颂》。
“住平房时,过年屋里冷,大人、孩子缩在一块儿看电视,没别的可干;你瞅现在,房子大了、暖和了,俩孩子多欢实!”杨玉儒边看着孙女的节目边跟老伴儿唠叨。“以前就一台电视,俩孩子争着看常闹别扭;如今再瞧,楼上楼下一共四个套间,每间都跟这屋一样,大沙发、液晶电视、木地板,可到这时候俩孩子又不争着看电视了,改抢着演节目了,你说说多闹心……”记者听得出来,穆希华大妈的嗔怪中带着得意与满足。
转眼到了饭点儿,穆大妈招呼着儿媳一起做饭。记者要找的第二个细节就此出现。
厨房里,燃气灶台擦得一尘不染。“以往农村过年,都流行提前做出几天的饭,一顿吃不了下顿热热接着吃。”穆希华一边揉着面一边跟记者聊,“因为过去厨房又冷又脏,烧水做饭还不方便,大过年的谁也不愿意老做新饭受累。”儿媳妇笑说:“哪像现在,燃气灶、抽油烟机、电饭煲全都齐了,顿顿做新饭心里也痛快。”
厨房里婆媳俩有说有笑麻利地做着饭,客厅中爷爷含饴弄孙享受着天伦之乐。如此其乐融融的温馨场面,连日来在整个龙门台新村中反复上演着。
2009年7月,市、区、乡三级政府拨专款,为地处险山区的龙门台村实施整体搬迁工程。包括杨玉儒一家在内的243户村民告别了原来的小平房,从6个自然片合并到新村平整的居住区,住进63栋崭新的二层小楼。这几天他们在新居中度过了第一个春节。齐鸣的鞭炮、绚烂的烟火、连片的欢声笑语,感染着每位走进新村的人。这份美好还在不断播撒,房山区正在平原乡镇修建更大规模的新居住区,今后几年计划将险山区中的农户全部迁出。
杨玉儒新年寄语
住上楼了,房间宽绰了,今年我们老两口琢磨着搞搞民俗旅游接待,让南来北往的游客住住我们这农家小别墅。再有就是盼着今年风调雨顺的,农民都能有个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