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团贵州省委、贵州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向突尼斯派出的16名青年志愿者,在克服生活单调、文化差异、战火动乱等困难后,于1月24日安全返回贵州。
中国菜、中国结、中国舞蹈、中国武术、乒乓球……在近10个月的服务中,这些中国元素,被年轻的使者带到遥远的非洲大陆生根发芽。
从2008年至今,贵州省连续3年承接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突尼斯项目”,累计向突尼斯派遣34名青年志愿者,创造了中国援外青年志愿者行动历史上的4个第一:第一次向阿拉伯国家派遣志愿者,第一次向法语国家派遣志愿者,第一次向国外派遣武术专业志愿者,第一次由中国西部省份独立派遣志愿者。
对志愿者来说,赴突尼斯志愿服务的经历,更是永生难忘。
“没什么比这更幸福”
“我真的很舍不得他们,要不是提前回国,我连和他们每个人怎么告别,送什么礼物都想好了。”来自贵州凯里的短发女孩谭泽俊,在讲到自己的志愿服务经历时,忽然泣不成声,“那些孩子真的好可爱,我真舍不得离开他们。”
刚到突尼斯一个小镇担任乒乓球教练时,谭泽俊就和一群七八岁的孩子结下缘分。
起初,孩子们的纪律观念都不强,经常迟到,上课打打闹闹更是家常便饭。“你这里正讲着技术要领,旁边两个小孩子已经尖叫着扭成一团了,真是让你又好气又好笑。”对待这些天真可爱的小孩子,骂不得,说不得,谭泽俊想出了一个办法:写一封信,发给孩子们。
“在信里,告诉他们我的上课要求,他们应该完成的任务和功课,还有我想和他们成为好朋友的愿望。”为了写这封信,谭泽俊费了很大的力气:先是写成英文,然后找朋友将其翻译成阿拉伯文,再读给孩子们听。
从那以后,“顽童”们的表现好了很多。孩子们还会“比赛跑步”,接他们的中国老师来上课。
“我正坐在楼下的咖啡店里,忽然小家伙们就接二连三地冲进来了。”谭泽俊回忆说,跑得最快的孩子兴奋地扑到她怀里,用阿拉伯语大声向他的同伴炫耀说“我是第一个”,然后几个人你拉手,我抱腰,一起簇拥着老师向乒乓球馆走去。
谭泽俊说:“没什么能比这个更幸福。”
今年1月,接连发生的动乱使志愿者不得不提前离开。直到离开突尼斯,谭泽俊也没能和那群赛跑着去接自己上课的孩子说声“再见”。
好一群美丽的“茉莉花”
在突尼斯,热情的孩子们通常会用舞蹈表达自己对客人的欢迎。在孙泠的记忆中,孩子们只要一听到音乐,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节奏跳起舞来。
作为一名志愿者,孙泠在突尼斯市青体中心担任舞蹈老师,教学生跳中国民间的传统舞蹈。
去年4月中旬,孙泠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中国传统乐曲《茉莉花》,婉转悠长的曲风虽然和非洲热情奔放的曲风相差甚远,但学生们都被这来自东方的音乐迷住了。“看着几个非洲女孩随着‘茉莉花’的音乐翩翩起舞,那种感觉非常特别,感觉真美。”孙泠说。
学生们告诉孙泠,突尼斯人非常喜欢茉莉花,大城市的街头经常会有人卖茉莉花,许多人家还在居室、窗台摆上盆栽的茉莉花。
从去年4月中旬到6月,孙泠一直给学生们排练中国古典舞蹈《茉莉花》,这些学生最大的18岁,最小的只有5岁,因为接受能力有差异,动作不容易做整齐。
孙泠对于大家的动作要求不是很高,“能完成就可以”。排练的过程中,她一直跟大家强调,表情一定要好,一定要笑起来,“你们都是最美丽的花朵!”
最后的演出是在2010年6月的一天。孙泠和20多个肤色各异的学生一起,站在青体中心小舞台上,随着《茉莉花》的音乐翩翩起舞,摆出一朵朵花瓣的造型。台下,掌声雷动。
“真是令人难忘的一次演出”。孙泠回忆着。当天,很多学生家长都去观看了演出,大家都非常激动,不断地向孙泠道谢。“演出结束,有的女孩脸还化着妆,涂着口红,直接扑上来亲我的脸。”
如今,回到了家乡贵州,孙泠还时不时地一个人静静地回忆那段日子,回忆自己的非洲学生随着《茉莉花》的音乐翩翩起舞的模样,一个学生送给孙泠的橄榄油饰品,被她当做珍宝一样保存着,“也不知道那些孩子们怎么样了,希望他们能一直记得我教给他们的中国舞蹈”。
武术志愿者车厢里救出百余人
在突尼斯进行志愿服务时,志愿者们遇到了意想不到的事故。
去年9月24日,是武术志愿者张文浩难忘的日子。那天,他和两名中国志愿者在一起火车追尾事故中,救出100多人。
张文浩记得,当天下午,一辆火车停靠在突尼斯首都以南约70公里的哈马马特小镇。张文浩和志愿者郑涛、杨赋霖都在这辆火车上。窗外,下着暴雨。
“当时我还开玩笑说,‘这鬼天气,谁先下车谁倒霉’。”张文浩回忆道,忽然感觉车厢猛烈地摇晃了一下。“我们都以为列车要启动了,还高兴着呢。”
“砰!砰砰!”突然,从车厢后部,接二连三地传来撞击的声音。车厢开始缓缓地向右倾斜,继而翻转过去,行李散落了一地。
“我们当时手撑在地上,护着头。”张文浩弯下腰演示着,“当时车厢里都乱成一锅粥了,尖叫的,抢东西的,甚至有用身体撞窗玻璃的,大家都被冲散了。”张文浩艰难地站起身来,跟着一个列车员贴着车厢往门的方向走。
“我们接近了才发现,推拉门早就已经卡死了,根本就出不去。”列车员开始战战兢兢地捶打着玻璃,但捶打了很久,玻璃也没有破。
张文浩一着急,直接从列车员手中夺过扳手,凭着自己多年练功的积累,对着玻璃狠狠地砸了下去。砸了几下,玻璃碎了。张文浩钻出了车厢,和同伴儿一起协助别的乘客逐一逃出。
事后,张文浩看到媒体发布的消息,这起事故造成1人死亡、57人受伤,大多数乘客成功获救。张文浩、郑涛和杨赋霖3个中国志愿者成了当地的“红人”。
3名志愿者总结,临危不惧是多年练武养成的性格,不急不躁,时刻保持冷静。“没想到在关键时刻还真的用上了。”张文浩笑着说。
在突尼斯做武术教练期间,志愿者非常注重礼节和德育教育,“习武先习德”是他们一直传播的“中国功夫”理念。若是学生之间发生口角、打架或是不尊重老师的现象,张文浩就会让学生练习抱拳礼。“从最基本的开始练,让学生首先能学会以礼待人。”
如今,张文浩依然念念不忘自己在国外的志愿服务生涯。他说,教非洲兄弟练武,不仅是教几套把式,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礼节和精气神儿。
团贵州省委副书记马雷说,3年来,贵州援外志愿者精心培育中非友好的环境,高质量的志愿服务让中国的志愿精神、传统文化在非洲大地发芽、开花、结果。志愿者体现出的精神“尤为珍贵,让人感动”。
马雷表示,团贵州省委将继续支持援外志愿服务行动,把中非友谊之花继续浇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