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春节刚刚过去,2011年第二批16岁年龄组篮球特训队的教练和队员,马上就将奔赴云南昆明,展开为期两个多月的集训。“和第一期集训时一样,所有的队员都必须做好吃苦的准备。”特训队男队教练组成员张云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10年12月15日至2011年1月20日,首批来自全国各地共34名男女篮球小将在秦皇岛进行了封闭集训。张云松介绍说:“在秦皇岛时,球队的训练就非常紧张。一周只有半天的休息时间,每周还有两次夜间训练。”除了训练量大,首批集训队不论是男队还是女队,都不设主教练,教练组由后卫、前锋、中锋这三个不同位置上的优秀退役球员组成。张云松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小球员能够尽快提高水平。
在第一阶段训练中,所有小球员都表现得相当努力。“可能很多人觉得,现在的小球员知识面宽了,不大好管理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张云松说,“他们都是这个年龄段中比较出色的球员,如果因为不好好训练被开除出这支球队,他们自己也会觉得非常难为情。”正是在这种互相竞争的气氛中,特训队第一阶段的训练效果非常不错。
第二期集训将从2月10日开始,一直进行到4月底。和首期集训相比,参加第二期集训的球员总数虽然没有变化,但具体人员却进行了一些调整。
不过,自从2009年特训队重新组建以来,这种长期集中训练、半军事化管理的训练模式,就一直备受关注。虽然上世纪90年代初,从这种培养模式中走出过王治郅、李楠等一批优秀球员,但时过境迁,这种培养篮球人才的模式,能否达到特训队重组时提出的“培养国际级球员”的效果,确实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特训并不是像‘押宝’那样把中国篮球的未来都寄托在这几十名小球员身上,这样做是为他们提供一个好的训练环境和方式,毕竟每个俱乐部的训练条件和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张云松说。
本报北京2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