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丽娜打算做一名盘扣创意设计师。宋滔
珊丽娜,被许多人称作“盘扣皇后”。盘扣又叫盘钮,马褂、旗袍和唐装上衣都用盘扣在正面固定衣襟。在珊丽娜手里,濒临失传的盘扣制作技艺重新“活”了过来。
“盘扣皇后”一直很忙,春节也没得闲。她要将她的“盘扣孩子”打扮一新,推向市场——她以盘扣为主角开发了一系列文化礼品,比如信封、席卡,春节正是它们出样的上佳时刻。
新的一年里,她还准备为盘扣办一场盛大的“秀”,“秀场”选在故宫博物院。
眼看自己的“盘扣孩子”从孱弱到茁壮,珊丽娜把自己的新年时钟上紧了发条。
一个美好的新年计划
对珊丽娜来说,新年头等大事是一副新盘扣的制作。
珊丽娜制作的盘扣曾在上海世博园展示,还两度进过全国政协礼堂。新的一年里,她的“盘扣孩子”要到故宫博物院亮相——在展示诸多奇珍异宝的地方,可不能让盘扣相形失色,所以,珊丽娜正在设计制作一副新盘扣,作为这场展览的领衔之作。
新盘扣的灵感来源于一位书法家的墨宝——一个“寿”字。珊丽娜经过一番构思,将松、鹤等吉祥元素添缀在“寿”字中间,画出了一张A3纸大小的设计稿;光看图纸就让人觉得纷繁复杂,做起来自然更不容易:上浆、烫条、盘造型、塞芯、修剪整形……已花去珊丽娜师徒6人近半年的时间,还要约莫两个月才能完工。但这样的过程让珊丽娜非常享受,她把每对盘扣都视作自己的孩子,“哎呀,我每个都很喜欢。”
娇俏的女子工作起来,是一副令人着迷的情状:一壶香茗配一曲古筝,古色氤氲中,珊丽娜将浆好的布条放在画样上,拈起镊子沿着图案的走势,盘折布条的形状,一朵莲花活脱脱从纸上跃然而出。要不是眼前这位妇人穿着现代的装束,戴着金丝边眼镜,恍惚间真会让人以为穿越到了古代闺秀的绣房。珊丽娜的绣房安在她位于漕河泾社区的家里,古朴得有些出世之感,惹人注目的“盘扣奇迹”就诞生于此:她与徒弟共同创作的157个系列2418枚盘扣赢取了一个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在她的手中,盘扣成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段源自家乡的情节
珊丽娜是一个旅居德国多年的上海女子,但在每个隆重场合,她总以一袭旗袍现身。
旗袍是珊丽娜牵手盘扣的“月老”。
上世纪80年代,正当年华的珊丽娜是一名演员,演绎上海滩名媛的生活,旗袍是“标配”。因为这个情节,她爱上了旗袍。后来珊丽娜结识了她的德国男友,婚后随丈夫去了异乡。
身在国外,珊丽娜忘不了家乡的一切,反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具热情。每次宴会,珊丽娜总是最特别的一道风景,她那身旗袍在各种华衣锦服的映衬下,分外夺目。感受着四周艳羡的目光,旗袍越发成了珊丽娜的心头好,每次回国探亲,做几身新旗袍总是一项重要日程,就这样渐渐添置,家里俨然变成了一个旗袍博物馆。但一次次打量款式不同的旗袍,珊丽娜心里生出了一个小“疙瘩”:盘扣的样式乏善可陈,使旗袍少了那么一点生气。此后,她从搜旗袍转向了搜盘扣,得知盘扣主要流行于中国和东南亚一带,她还曾只身跑到东南亚收罗,无奈,失望。
回到上海后,经人牵线,珊丽娜专程到常州请来一位80多岁的盘扣制作技艺传承人,拜师学艺,从最简单的扣缘学起。盘扣漂亮,做起来绝不轻松,引线、拉实,做久了手指会发酸、指甲会生疼。生活优裕的珊丽娜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而今拈起这根可以绕出梦想的长线,便不舍得放下,就此在指间缠缠绕绕,一晃就是10多年。
一份不愿推卸的责任
10多年来,盘扣技艺在珊丽娜的手里渐渐复原着生命力,也从一份爱好变成了一份她不愿推卸的责任。
在她身边,聚集起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珊丽娜自己,则打算专心做一名盘扣的创意设计师,延展这门传统技艺的未来之路。她试图将种种中国文化元素都融进精致的盘扣中,紫砂壶、老藤椅、大熊猫,甚至东方明珠塔,在她指间都化身成了盘扣。
珊丽娜也有过苦恼:做盘扣是个“烧钱”的活儿,只出不进,一度窘迫……要不是徐汇区、漕河泾街道的帮助,盘扣技艺的复活不会这般顺利。
不过,“老手艺要活下去不能单靠政府的救济”,这一点珊丽娜心里明白。她试着把盘扣技艺结合商品开发,试水文化礼品市场是她的第一招;而且,珊丽娜还想把盘扣与其他的上海“非遗”搞“合作”:“我准备推向市场的请柬,用上了剪纸,再缀上蕾丝花边,镶一对别致的盘扣……以后,我还想把大型盘扣做成挂画的样子,就镶在黄杨木雕的框里。”
珊丽娜希望着,诸般老技艺能通过这样的“联袂演出”,走出一条“市场化生存”的新路,彼此扶持着,顽强地“活”下去。
本报记者刘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