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现实是,人们对过年的精神追求尚没有形成一种新的寄托来取代物质内涵的光环褪去。于是,在很多人的过年价值观中,产生了一个空白地带。人们不知道过年去追求啥,也不知道过年能够带来什么收获。
□傅万夫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句话在春节期间格外流行。然而,某网站在网上发起了“春节开销”的调查,让网友在网上晒晒过年的开销及幸福感,却有两成的网友感到没有幸福感,近半网民认为压力来源于开销过大。
曾经,过年是很多人一年的期盼,尤其是对一些孩子来说,过年那真叫“过年”,吃好的,穿好的,喝好的,玩好的,还能跟亲朋好友聚会,诉说一年的得失,感叹时光与岁月的流逝,那种浓浓的过年氛围,让很多人对过年充满了期盼。而在这种期盼下,过年的幸福指数自然很高。因为,这种寄托是过年的精神内涵,那时候的人们习惯于围绕这种内涵来表达一种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终极归属就是一种幸福感,也是过年的核心价值。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得到了显著的充盈。这时候,人们不再关注过年是不是有好吃的,好穿的,好喝的,因为这些东西已经从最初的稀罕物变成了如今的平常商品。就算不是过年,就算是在寻常日子里,该怎么吃还是怎么吃,基本没啥区别。在这些基本的物质需求无法区别过年与平时的不同时,寄托在物质上的过年内涵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这时候,对于过年的传承似乎只能寄托在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上,然而,现实却是人们对过年的精神追求尚没有形成一种新的寄托来取代物质内涵的光环褪去。于是在很多人的过年价值观中,产生了一个空白地带。人们不知道过年去追求啥,也不知道过年能够带来什么收获,反倒是很多人感慨过年了,又老了一岁,这种感叹其实就是对过年内涵迷失的一个真实写照。
有报道称,美国赌城特意打出了一个欢迎中国人过年到赌城欢聚的广告。而有统计称,过年期间,中国游客在海外购物之疯狂令人瞠目结舌。我理解,这种疯狂是一种发泄,是一种对过年文化迷失的反讽。因为他们不知道过年过的是什么,只能从钱上寻找一种幸福感。在这种没有统一文化引导的过年价值中,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购物的,相亲的,不给亲友送点红包就觉得无脸见人的,各种思维频繁出现,导致了一些人对过年产生了恐惧感,也由此产生“恐归族”,也使得过年真的成了过关。在这种扭曲的过年文化下,过年时的幸福感降低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几年,总有学者建议将春节申遗。客观地讲,这个建议对于弘扬春节文化,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但在我看来,是否申遗还在其次,关键是,我们是否能够寻找一个正确的过年文化寄托,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过年文化,一个能够产生某种共鸣和传承的过年文化。否则,就算申遗成功了,也阻挡不了国人对过年文化迷失的现状愈演愈烈。反倒会因为保护下的过年文化与现实中的过年文化严重不符而令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