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几经蜕变 新加坡华文B课程开办10年修读人数趋增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09日14:38  中国新闻网 官方微博

  中新网2月9日电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消息,新加坡华文B课程于2001年开办至今已有10年历史。这项课程经历了两大变化:修读华文B条件两次放宽,课程教材也有两次修改。

  尽管新加坡教育部官员在回答记者询问时指出,2004年至今,O水准华文B的学生人数维持在3%至4%,没有太大的起伏。从2001年至2009年期间,O水准选读华文B的学生比例确实增加了,从2%上调到4%。在某些学校里,修读华文B的的人,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与此同时,配合母语“乐学善用”的方针,教育部去年在部分学校展开新教材的试教计划,并从今年开始让中一和中三生使用新课本。

  有资深教师形容华文B课本的“三代蜕变”:“第一代”课本的内容简短浅显之余,包含了许多与华族文化有关的篇章,比如民间故事、历史人物、中国风光、本地历史遗迹等。“第二代”课本主要以普通华文的教材为根据再加以简化,程度和旧课本有一定的差距。“第三代”课本的设计理念完全从华文B学生的角度出发,课文贴近生活、为引起学生兴趣增加更多游戏和口语活动。

  新加坡目前有8所华文B校区中心,圣伯特理中学是其中一所。该校的年轻教师康贤斌(30岁)去年试教了新教材。在他看来,新旧课本在风格、内容和形式上完全不一样。

  他举例说,旧课本和传统课本相似,课文篇幅比较长,每个单元都会配上固定作业、深词解说、说话练习。课文的语气大多是“说道理”型的,好像其中一篇叙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典故。而新课本的课文篇幅较短,涉及的内容都很实用。比如其中一章描述外国朋友来新旅游的情形,学生会在课堂上练习介绍本地美食和旅游景点的对话。此外,教育部也制作了配合课文的视频,作为辅助材料。

  这样的转变无疑让华文B增添本地特色也更具有时代气息。教育部的出发点明显是好的,但华文教师仍有一些保留。康贤斌说:“我们看到课本难度降低的同时,学生的程度也在往下掉。我的担忧是,如果华文B的水平一直下降,是不是有一天我们对学生就没有要求了。”

  选读华文B者可能增加

  华文B课程十年前开始推展时,仅有45名中三生修读,而过后的数年,学生人数逐渐上升。据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傅海燕去年3月在国会中指出,2001年至2009年里,O水准选读华文B的学生比例从2%增加到4%。预见到越来越多家庭以英语沟通,未来可能有更多人选择修读华文B,教育部去年也宣布增设3所华文B校区中心。

  圣伯特理这几年来也出现更多人选读华文B的情况。2004年前,教育部只允许小六会考成绩C或以下,中一和中二母语不及格的学生到中三修读华文B,所以这所学校原本没为低年级设华文B班级。这个条例2004年经调整后,中学生从中一就可修读华文B。目前,圣伯特理中学每个年级平均有50人修读华文B,而这占了以华文为母语的学生人数的30%。

  周宝金(53岁)2004年转到圣伯特理教书,现任该校华文B课程的协调教师。据她观察,校内华文B学生人数增加,不只是因为教育部放宽选修条件。

  她指出,年轻一辈的家长自己的华文基础不好,在家中不仅没有能力营造使用母语的环境,也无法在学习上指导孩子。另外,家长和学生都很实际,觉得修读华文B可以为其他更重要的科目腾出学习空间。但周宝金也强调,这并不是所有家长和学生的态度。有些学生其实很努力,撑到最后一刻才愿意放弃普通华文,转修华文B。

  华文很难但起码要会说

  圣伯特理中三生张俊德(15岁)就是这样的学生。张俊德的父亲是新加坡华人,母亲是印尼华人。父亲平时忙于工作,很少有机会和孩子深入交谈。母亲不谙华语,所以张俊德从小学习华文就困难重重。

  张俊德小六的时候,华文考C。升上中一,华文成绩是C5,没有很大进展。周宝金说,因为顾及到张俊德其他科目的表现出色,唯有华文一直没有办法改进,校方在他中一的时候就建议他修读华文B,但张俊德不肯。到了中二,父母看到他时常啃书到深夜,也劝他放弃普通华文,但他仍然坚持。到了中二下半年,他才决定转读华文B。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一直坚持时,他没有用英语回应,反而用很生硬的华语说:“我的race(种族)是华人,要会讲自己的语言。”

  陈图浩(15岁)和张俊德一样,学华文就像噩梦一般。他告诉记者,他的父母和祖父母都讲英语,所以他从小只说英语。也因为这个原因,陈图浩从小二开始,华文就一直不及格,小六会考勉强考到D。他用英语说:“我能够认字,但是老是忘记它们的意思,所以看什么都看不明白。”陈图浩中一时,普通华文考到D7,所以后来也选择华文B。

  受访学生更喜欢旧课本

  虽然学华文很辛苦,但华文B的学生没有否定华文的价值。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认定以后要找到好的出路,起码要会讲华语。

  混血儿安德理(15岁)的父母只会讲英语和马来语,但他们让3名儿女都修读华文。

  他掺杂双语说:“学华语很有用,因为我出去说华语,其他人都很impressed(对他另眼相看)。中国这么厉害,要讲华语才能找到好的工作。”

  张俊德、陈图浩和安德理去年曾经参与试教计划,今年升上中三并开始使用新的教材。谈到新教材,三人不约而同地说:“当然是旧课本比较好!”

  安德理迫不及待地补充:“新课本好像没有什么系统,抓不到他要讲什么。我的补习老师也不知道怎么教我。”

  张俊德说:“以前课本有很多东西可以读,现在新课本没有历史故事,也没有典故。”

  英华学校(巴克路)的华文B中三生也有相同看法。该校的张明劲(15岁)说:“新的课本确实比较简单,也很实用,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习惯旧课本,我觉得以前的课文比较好。有些课文讲到古人的生活,让我们熟悉一些中国历史。”

  教师期待更多援助

  当然也有人支持新课本。张明劲的同学陈仁奕(15岁)挺喜欢新的教材,因为他觉得旧的课文老师讲得多,学生练习得少。新的课本不但更容易理解,互动游戏也可以制造练习口语的机会。不过陈仁奕直言,更懂得讲并不代表他日后会多用华语。他说:“我的朋友和家人都讲英语,用的机会还是很少的。” 本地华文教育一改再改,受影响的除了学生和家长,还有教师。

  圣伯特理的康贤斌老师原籍中国福建。来新之前他在省内出名的一所高中执教。2006年到新加坡工作便被派到圣伯特理,指导的课程就包括华文B。当时,学生参差不齐的程度和必须大量使用英语翻译华语词汇的教学方式让他很不适应。他曾经灰心想放弃,最后还是觉得工作有意义才坚持到底。

  为落实母语活学活用、乐学善用,教育部积极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康贤斌认为,这显示该局努力挽回母语在大环境里持续弱势的良苦用心,而华文教师在这方面一定会极力配合。

  不过,他希望教育部未来可以考虑为华文B课程的教师提供更多援助,包括增加师资、为中国教师提供更多培训等。华文B需要更多师资是因为课程加入了许多活动元素,教师要更有效地因材施教,各个班级的人数最好少过20人。此外,华文B的教材日益本土化,中国籍老师在这方面需要较多的帮助才能适应。

  对于母语教育的期待,康贤斌说:“就是‘乐学善用’,希望学生能够喜欢华文。”简单的一句话,却概括了这一代华文教师最深切的期盼。(陈能端)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