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地:辽宁省大连市
家乡话:“这些老街最能够反映一座城市的历史,它们被拆除,让城市的文化积淀越来越浅。”——摄影师刘建国
每年春节回家,便望见家后的山上又增盖了一片楼房。
离家7年,葱郁的后山逐渐一层层布满楼房,越来越多的居民搬进了这里。
虽不比重庆,大连人也多在山上定居,过着上上下下的生活。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大连人住得离海也渐近。常听朋友抱怨,一开窗,床褥上就沾满腥湿的气息。
由港口诞生并发展的城市,大连就在山海之间安营扎寨。这座城市的建设步伐从未曾停歇,甚至是那样迅速。而发展也伴着伤逝的阵痛。
建设
迅速崛起的楼群
今年回大连,特地去了趟星海广场。
这里被称作亚洲最大的城市广场,它曾经是个废弃盐场,上世纪90年代由建筑垃圾填埋,依海而建。星海会展中心坐落其中。
这次到星海广场,让我印象深的,是周边高耸的层次鲜明的楼群。这些写字楼每栋有二三十层高。
出租司机念叨着,星海广场要建金融中心了,老虎滩已在填海扩建了,东海公园要建跨海走廊了,地铁也要从大连地下那坚硬的岩石中穿过了……一切的规划,新颖而富有激情。
这座城市在迅猛变化。
这些变化,在大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刘建国的眼中,更加清晰和深刻。
2003年,城市发展中频繁的拆迁、重建迫使他端起相机,开始拍摄大连的城市建设。
7年间,他拍了6万余张照片,其中80%有关城市建筑。
他说:这些照片真的可以说是边拆边拍,边拍边建。
这句话,体现着老大连人内心复杂、纠结的情感。刘建国曾拍下的近200 条大连老街中,有很多已不复存在了。
独具特色的二层洋房,院墙外盘根错节的蔷薇花,笼罩街巷的洋槐,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逐渐成为了记忆。
发展
激情与积淀能否并行
大连是座年轻的城市,只有110年的历史。
近代以来,被视为天然良港的大连,经历了沙俄强租、日本侵占、苏军进驻等不同时期。大连,也曾被作为俄国、日本的版图而规划建设,很多当时在国际上流行的建筑风格被引进并保存下来。因此,这里曾经随处可见日式的双层小楼和欧式建筑群。
在一些大连人看来,这些几乎能够完整代表当时世界建筑发展水平的房屋,应该作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
刘建国印象深刻的,是那条曾被称作大连唯一、也是最后一条保存比较完整的老街———凤鸣街。曾经,这条老街遍布着上百座“和式洋风”的老建筑,是近代建筑学子们,将东方文化融入西洋古典建筑中的一次大胆尝试。
现在,这里也成为了残砖瓦砾、梁木横陈的街道。
一搂抱粗的古槐没有了,一院的春色也不复存在了。
城市发展的激情,建立在了文化消逝的痛处之上。
“这些老街最能够反映一座城市的历史,它们被拆除,让城市的文化积淀越来越浅。”刘建国说,看着老房一座座被拆,有一种惋惜之情,更是一种不可名状的痛。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大连市政府已决定翻新胜利桥北的一片28座俄式建筑,并保留下来。
城市建设者对文化的一步妥协,又是一种迈向文化的进步。
□本报记者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