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名片
济南市急救中心成立于1956年,前身为济南市急救站,1996年改为济南市急救中心,是济南市卫生局下属的全额预算管理县级事业单位。主要负责济南地区意外事故、日常急、危、重症病人的现场急救、途中监护、转送,开展急救知识和技术的培训、科研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等工作。随着城乡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急救医疗工作的需求,济南市急救规模不断增大,急救半径逐渐缩小。目前按区域规划,已形成了由市急救中心、省会驻区各级医疗单位和农村县(市)、区医疗单位构成的医疗急救服务体系。现全市设有27个急救分中心24小时全天候值班。全市各分中心配有急救车辆百余辆,急救从业人员800余人。市区急救反应时间平均为12分钟左右,年接警量30余万次,急救出车量及救治病人达10余万次。
中心及各分中心拥有不同类型的急救车辆,配置了心脏除颤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先进的抢救设备。“120”调度指挥系统功能齐全、设备先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使济南市“120”急救更加快捷、准确、通畅,进而大大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和整体救援水平,为省会市民提供24小时的社会急救医疗服务和强有力的生命健康保障。“120”急救事业作为政府行为,生命健康的绿色通道,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视、社会的支持、舆论的关注和百姓的信赖。先后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卫生应急先进集体、全国诚信示范单位、“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省级文明单位、省“工人先锋号”、全省职业道德“双十佳”单位、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全省卫生系统“两好一满意”示范集体、市委、市政府“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并记集体二等功、“市文明单位”、“市工人先锋号”、市“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称号。
“呼救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实行人道主义,体现政府关怀;注重社会效益,共建和谐社会。”这是济南市急救中心向社会的承诺。50多年来,他们一路走过,守护着成千上万的人。特别是在“十一五”,他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生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积极进取,扎实工作,工作水平有了长足发展。在确保日常急救工作的同时,多次圆满完成灾难救援、重大活动保障等卫生应急任务,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促进该市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应有贡献。
真诚守护百姓健康
“急救医疗作为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经过几代急救人的不懈努力,济南市急救事业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守护百姓生命,我们责无旁贷!”济南市急救中心主任刘家良如是说。
据介绍,1956年,济南市急救站成立,当时仅有1部急救专用电话,3辆救护车,8名工作人员,随车设备只有简单的急救箱、氧气瓶和担架。改革开放初期设备也十分简陋,且人才匮乏、技术单一,以单纯转运为主的急救站发展成为现在的意外事故、日常急、危、重症病人的现场急救、途中监护、转送,开展急救知识和技术的培训、科研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等工作的国内一流的急救中心。
2006年以来,济南市加大“120”急救系统的投入,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了由有线“120”受理系统、无线对讲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远程监控系统、移动图像传输系统等五大系统组成,包含电子地图系统、同步录音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安全系统等14个子系统的国内最先进的“120”调度指挥系统。2007年市政府又决定连续三年由市财政每年拨500万元专款购置急救车辆和急救设备,现在济南市急救车全部配置了心脏除颤器、急救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上车式和铲式担架、楼梯椅等等。2008年又购置了国际先进的奔驰监护型急救车和急救物资供应车。
“120”调度指挥系统能24小时全天候监控网络内所有急救车辆待命状态及出车速度,终端连接打印机,可在5秒内接收并打印出急救出车单,并能反馈接受任务情况。特别是遇有重大突发事件时,指挥人员可在调度中心及时、准确调度急救力量。2009年底,市政府应急办考核急救中心,对120调度指挥系统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市急救中心在数次重大突发事件中上报信息数据及时、准确、全面,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随着城乡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急救医疗工作的需求,济南市急救规模不断增大,急救半径逐渐缩小,已由30年前全市唯一一个出车点发展为目前按区域规划,借助省会卫生资源,建立了由市急救中心、驻济各级医疗单位和农村县(市)区医疗单位构成的医疗急救服务网络。现全市设有27个急救分中心,其中市区22个,县(市)区5个,医务人员800余名,实行24小时全天候值班,年出车抢救病人10万人次。现在“120”急救从接警到急救车辆驶出院门白天为1分钟,夜间为2分钟,在市区内到达急救现场平均为12分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让许多危重病人起死回生。
五年的精彩答卷
谈到“十一五”的成就,刘家良主任介绍说,一是强化急救网络建设。我市急救分中心数量由2005年时15个增加到现在27个,缩短了急救半径,网络布局更加合理,有效提高急救工作效率。2006年,迁建安装了集有线“120”受理、无线对讲、卫星定位(GPS)、远程监控、移动图像传输等5大系统和电子地图、同步录音等14个子系统为一体的设备优良、功能齐全的院前急救调度指挥中心。目前,急救网络内拥有急救车辆120余部,全部配置了心脏除颤器、急救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上车式和铲式担架等急救医疗设备,急救车辆达到了监护型配置标准。
二是加强急救网络管理。2006年,市卫生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120”急救网络建设的意见》,启动了“惠民120”及家庭急救档案登记系统,创新性地推行了管理制度、岗位职责、执业行为、收费标准、车辆标识、车辆型号、车辆装备、病历文书、信息统计、职工着装“十统一”管理。2009年4月1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施行了《济南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办法》,为急救医疗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三是全力以赴抗震救灾。在2008年的抗震救灾工作中,由28名队员13部急救车辆组成的山东赴川救援队济南车队,成为全省第一支入川急救车队。在川的28个日日夜夜,先后赴平武等10多个重灾区,为全省驻川各救援队运输物资20余吨,急救、转运伤病员198名,圆满地完成了省市领导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两次大规模的转运灾区来济伤病员任务,都做到了安全、高效、优质、及时,在全市急救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是圆满完成全运会医疗急救保障任务。在加强领导、制定方案、梯队建设、物资保障、规范制度、强化培训演练、全力保障赛事等方面多措并举,全市急救网络共出动381车次,1143人次投入到全运会医疗急救保障工作中。共救治转运伤病人员341人次,收到书面表扬、感谢信18封。
刘家良主任还特别提到,2009年4月起,世界各国陆续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迅速蔓延,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省卫生厅、市卫生局党委的领导下,济南市急救中心高度重视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把防控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部署,积极准备,切实抓紧抓好,做到了思想认识、防控预案措施、技术保障培训演练、人员配备值班落实、急救防护物资准备“五个到位”。在5月11日转送我省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中,急救人员做到了反应迅速,行动快捷,处置有力,安全高效,第一时间切断了病毒的扩散,为救治病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09年9月后,流感疫情已进入高发期,特别是我国多个省市已出现多例甲型H1N1流感本土病例,且聚集性疫情明显增加,防控工作面临新的严峻形势。市急救中心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长期打硬仗的思想准备,坚决杜绝麻痹懈怠心理,努力做到思想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不遗余力打好甲型H1N1流感攻坚战,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另外,在2009年全力做好大型活动医疗急救保障工作。在做好全运会医疗急救保障任务的同时,参与完成了“第七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全国第十九届书博会”、“欢乐中国行”大型文艺晚会、“迎全运健康跑”、“全国第二十五届植保双交会”等多项活动的医疗急救保障工作,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2010年,按照局党委制定的全市卫生工作“一三六九”总体部署,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着力加强急救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急救工作水平,顺利完成年度工作任务。一是精心组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争做泉城先锋活动。制定了活动的实施方案及活动配档表。组织召开动员会,广泛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辟了“创先争优”活动宣传专栏,把活动开展的更加规范、具体、透明化,激发了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创先争优”活动的热情。把党员发挥先锋作用的具体标准细化分解,设立“爱岗敬业先锋”、“遵章守纪先锋”、“服务群众先锋”、“节能降耗先锋”党员先锋岗位,并制定了先锋党员岗位责任书和先锋党员认岗承诺书。二是按规定的程序,完成了对在编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空岗竞聘和岗位等级竞聘工作。任人唯贤,按岗聘用,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三是积极参与全省救灾防病应急演练。中心在前期多次演练的基础上,于6月12日派出急救车两部、物资供应车一部和15名医疗急救人员,参加了“2010年山东省暨济南市卫生系统救灾防病应急演练”,并向观摩演练的省市领导及全省其他16地市卫生系统领导演示了溺水救治和脊椎损伤固定搬运两项科目,受到高度评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和中国医院协会主办,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和该中心承办的第三届“挪度杯”全国急救中心急救技能大赛于2010年9月24日至29日在济南市举行。该中心在主办单位和济南市卫生局的坚强领导下,按照济南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本届大赛组委会主任贾堂宏同志作出的“高水平、高标准、高规格办赛”的指示精神,全体工作人员团结协作,敬业奉献,全力投入到本届大赛组织筹办工作中,经过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大赛组织筹办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全国急救同仁的一致好评。同时,济南市代表队获本届大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创造了济南市参加此项大赛的最好成绩,取得了组织办赛和参赛成绩的“双丰收”。
急救人在“十一五”中,各项工作上台阶,创造了医疗急救的新水平,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让群众更满意更放心
谈到“十二五”蓝图,刘家良表示,中心按照“东部做优、西部做大、北部做强、中部做精”的济南市卫生发展总体思路和局党委提出的“上水平、上平台、上网络、改环境”的具体工作要求,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结合济南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率先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境界,强化管理,规范行为,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和规范化建设,围绕急救工作中心任务,强化“120”调度网络管理和医疗及车辆安全,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中心各项工作和谐发展。
加强内涵建设,强化管理,落实岗位职责,扎实做好日常工作。“十二五”期间,继续坚持强化管理、规范行为、勤勉奉献、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在原有各项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加强学习和交流,不断提升能力和素质;进一步强化管理,规范行为,抓好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抓好制度落实;进一步推进中心职工文化建设,弘扬爱岗敬业,勤勉奉献精神,积极开展“文化建设年”活动,采取多种形式,打造先进的急救文化,依靠文化建设引领行风建设;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发挥省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的优势,积极作为,率先发展,努力做大做强我市医疗急救工作,真正起到省会城市对全省各市急救工作的引领作用。
进一步做好全市急救网络的规划和管理,促进全市医疗急救水平均衡发展。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的形势下,要积极探索、争取城乡急救体系纳入医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推进城乡急救体系建设。一是围绕济南市东西部城区不断扩展所增加的医疗急救需求,进一步强化急救网点建设,科学布点,使急救网络及时拓展跟进,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二是各县(市)区积极推进县、乡(镇)急救网络布局,建立和完善全市急救网络的二级调度指挥系统。三是探讨急救网点建设标准,强化网络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市急救网络成员单位的督察制度和考核机制。
大力推进我市急救网络信息化建设,提高急救工作效率。加强信息资源整合。依托市卫生信息平台,扩大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协调联动,积极探索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与“120家庭急救档案”信息系统有效对接,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目标。进一步考察、论证院前急救信息传输系统在院前急救工作中的应用。发挥先进设备优势,提升院前急救工作水平。建立独立域名的济南急救网站。扩大对我市急救工作的宣传和急救知识的推广普及。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对全市急救网络成员单位的管理。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实现科技教育新突破。一是积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学习培训、外派进修等途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提高中心专业技术队伍素质,培养打造专家型人才。二是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选准课题,积极争取立项,实现中心科研工作的新突破。三是选准形式,强化全市急救网络成员单位间的学习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积极筹备组建省级院前急救技能培训中心。进一步落实培训场地,提高培训设施、设备等硬件水平,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力争尽快完成我省培训中心的建设任务。进一步做好我市急救从业人员岗前培训,把培训工作列入中心日常重点工作内容,滚动培训、全员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通过培训、演练、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规范医疗急救行为,提升全市医疗急救能力和水平。同时,完成好对广大市民的医疗急救知识普及,达到急救知识技能进社区、进家庭。积极营造全社会和公众参与急救、了解急救的氛围,提高人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积极争取,加强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急救中心现属三地办公,且办公用房面积不足1500平方米,尚不能满足国家对急救中心建设标准的要求,与同类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也与我市的政治经济地位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立足现有存量资源,以置换方式,置换划拨现有空闲的市属机关、单位办公场所,或利用市卫生系统内医疗机构资源调整整合的契机,解决120办公业务用房困难,加以改造整修,为市急救中心使用。建设独立的集120指挥调度、应急救治、突发事件救援、大型活动保障、急救知识和技术的培训、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市急救中心。
刘家良说:“这一切都是为了打造全国一流的急救队伍,建设全国一流的急救设施,目的只有一个——筑牢泉城人民信赖的‘生命线’,当好泉城人民的健康‘守护神’!”
(文/图 徐晓旸 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