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想起少奇同志的一顿饭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0日06:31  解放日报

  凌河

  春节方过,元宵未来,亲朋至友相聚仍在继续,“圆台面”依然红红火火。这当然是节之常态、人之常态——然而杯觞之际,忽然想起60多年前刘少奇吃的一桌 “圆台面”,却不仅是一点感叹。

  那是1949年的4月,少奇同志视察解放后的天津——那时没有迎来送往,也没有前呼后拥,但吃一顿饭,还是要的。于是时任天津市长的黄敬同志,便在“起士林”作东,请少奇同志小酌一番。彼时的“起士林”,没有什么“贵宾包房”,市长的便饭,就摆在大堂,少奇同志这位执政的共产党的二把手,“便和天津的大众一道”,挤在喧哗的大堂里一起吃了一顿饭——没有人感到 “紧张”,也没有人觉得“不妥”,甚至没有想到摆上一道屏风……

  其实少奇同志的这顿饭,吃得还是有一点“紧张”的——那便是同桌而食的,有一位学者千家驹。千先生似乎不怎么同意少奇同志制订的“巩固新民主主义新秩序”的大政方针,于是有了颇为“激烈”的争论。从“剥削有功”对不对,到化妆品这样的行业要不要发展,千家驹直言不讳,口无遮拦,并不因为少奇同志位高权重而唯诺,少奇同志襟怀坦白,坦言相对,也并不因为他是民主人士而欲言又止……这是一桌坦荡交锋的“圆台面”,然而同样是谁也没觉得“紧张”,也并不后悔请了千家驹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物来上座……

  这当然只是那个年代,像少奇同志那样的领导人吃的一顿很普通、很平常的饭,但我不知道我们现在的一些同志,看了有何感想——我们的一些干部,现在还在“大堂”里吃过一顿饭吗?还与 “喧哗的大众”挤在一起用过一顿餐吗?恐怕很少了吧!岂但是吃饭要进包房,进饭店要走专门通道,甚至还有因为领导要吃一顿饭,而把一座饭店“清场”的呢。即便你要去坐一下,“同志们”也不允许,也会“紧张”啊!还有一个问题,那便是在首席一坐,又有几个千家驹,还会“直言不讳”,更不要说与你“激烈争论”了……

  春节的“圆台面”上,我曾将少奇同志的这顿饭,说给一些领导同志听。他们感动之余,一致认为“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比如当时的领导人,报上无照,电视也没有,“大众”都不认识,所以“不紧张”;又比如那时的“千家驹”们,还“不知天高地厚”,所以谁也不觉得“不妥”……这话当然是有道理的,“情况不一样”了么。然而最“不一样”的“情况”是什么呢?那便是现在的我们,执政已经60多年了。60多年前的中国共产党人,刚刚从延安,从西柏坡进城“赶考”,那么的虎虎有生气,那么的紧靠人民群众这个生我养我的“大地母亲”!那时我们一点也“不紧张”,甚至还不那么“成熟”,有如一轮初升的朝阳。然而60多年过去了,执政基础夯实了,政权建设“成熟”了,我们一些同志,在“大堂”里吃饭,反而感到“紧张”,听几句直言不讳,反而深感“不妥”,还有龙颜不悦甚至勃然大怒的,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这就是黄炎培先生在那著名的 “窑洞对”中所说的“始时艰苦卓绝,后来政怠宦成”的所谓“周期律”么?这无论如何值得我们思考和警觉呵!

  新春佳节,想起少奇同志的一顿饭,不是忆故,更不是怀旧,而是为了研究一点执政的规律,更是为了唤回那虎虎的“生气”……细穿凿,区区一“饭”切莫等闲看!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