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行的套路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0日07:20  新闻晨报 官方微博

  陈季冰

  中国央行正按照它自己中意的节奏进一步收缩货币政策。

  2月8日,春节长假的最后一天,央行宣布,自次日起将基准存、贷款利率各上调0.25个百分点。这已是央行在不到4个月内第三次加息,上一次是在去年12月25日,当天是西方最重要的圣诞节。除此之外,自2010年初以来,央行还八次上调了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据分析,央行总是选择在节日或周末假期内行动,一方面是希望把对市场的影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亦是为了防止某些灵通人士在消息公布前利用内线交易渔利。不过,由于此次加息早在市场普遍预期之中,目前看来,它对中国和全球股市、汇市以及黄金、原油等大宗商品市场的冲击并不会十分显著。

  各大机构分析师及经济学家们对央行本次加息达成的基本共识是:这预示着几天后将要公布的今年1月份CPI将攀升至一个令人不安的高水平,当下必须果断地采用价格型的货币政策手段及时遏制这种迅速抬头的通胀趋势。

  其实,随着去年最后两三个月里的强有力调控 (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恐怕是行政手段),2010年12月公布的CPI显示,国内的通胀率在经历了20多个月的连续攀高之后已开始回落。但考虑到传统的春节消费和翘尾等因素、特别是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与中国北方粮食主产区的罕见旱情所产生的叠加效应,大多数人认为,今年一季度乃至整个上半年中国的通胀压力将不可避免地重新加剧。

  长期来看,一国的货币政策必定是中性的,否则将难以维系。但鉴于中国失衡的利益博弈格局,一般而言,货币政策的紧缩比扩张要艰难得多,蕴涵的各种风险也大得多。而同样是紧缩,相对于频繁使用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上调准备金率),央行在采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上调利率)时则又要谨慎得多。这一点经常受到不少科班出身的评论家的批评,但在我看来,这倒恰恰是中国货币当局对特殊国情作出正确判断后的明智之举。

  数量型和价格型的政策工具在收缩流动性时的机理和路径是很不同的,前者着眼于减少供应,而后者是从抑制需求入手。中国拥有西方国家没有的大量国有企业,它们——尤其是其中那些拥有强大行政资源的央企巨无霸——不像产权清晰的民企,对借贷成本是非常不敏感的。换言之,只要银行继续源源不断地借钱给它们(通常总是这样),央行加息的结果,不过是抹去了这些国有企业的一部分账面利润罢了;即便利率高到难以承受,也不过是让这些国有企业多了一个亏损的正当理由而已。而上调准备金率则能够立竿见影地从市场上抽掉流动性,使银行无钱可贷——再有背景的国企,总不能去抢银行或自己印钞票吧?

  然而这里同样存在一个两难困境,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过分慷慨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过分吝啬,会产生两个严重后果:第一,它使居民存款实际利率长期处于负值,这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不能视而不见的;第二,它使中小民营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因为尽管这些企业对利率很敏感,但只有贷得到款,它们才有可能存活下去。一旦银行资金面紧张,首先遭遇断贷的总是那些比国有大企业更急需资金、且资金利用效率也更高的中小民企。这也就是近来国内不少地方民间非法借贷死灰复燃的直接原因,它们的利息往往数十倍于官方的公开利率。

  综合分析之后可以预计,今年内央行将比去年采取更平衡的紧缩措施来对抗通胀,其中包括:第一,继续上调数次存款准备金率;第二,继续加息二到三次,以与全年通胀控制目标基本匹配;第三,继续谨慎地容忍人民币汇率加快上浮,预计人民币全年升值幅度将在5%到10%之间。

  根据中国央行以往表现出来的那套似乎已驾轻就熟的技巧,这里可以作一个趣味预测:下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应当就在本月内,而接下来的两次加息则分别会在4月西方复活节和10月国庆长假期间。

  (作者为资深政经评论人士)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