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京华时报》报道,农民工返城高峰未到,深圳部分企业抢先在正月初五催动了“招工潮”。可惜,一天下来,并没有什么收获。某企业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说:“以前两三天就能招到200人,现在两个月都不一定能招到200人,只好提前摆台招聘,能碰上一个是一个。”
也许,仅凭对招聘市场的一日扫描和对两三个招聘点的观察,并不能断言“招工难”或者“用工荒”的出现。假以时日,等到这个年完全过去,或许也还会出现企业门前人头攒动的局面。然而,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是,尽管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依然还很艰苦、工作待遇还很低廉,但他们对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010年春节之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的“用工荒”一度非常突出,并逐渐波及各内陆省份。2月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企业中有70%预期当年招工“有困难”或“有一定困难”。也许当下的“招工难”与春节还没有完全过去、许多农民工还没有出门有一定关系,可更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现在的农民工敢于赖在家里而不急于出门找工作?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可能与经济大形势的利好有关,可能与企业用工量的增加有关,也可能与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自主创业有关,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思维与价值观的变化有关,然而归结到一点,其实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在慢慢地、微妙地改变着就业市场的用工形势———农民工们在选择企业方面的主动性正在增加。
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小,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越来越接近,传统意义上的较发达地区的优势正在慢慢失去。而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的消费过高、生活成本过大等弊端却日益显现。农民工们“用脚投票”,向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的企业说“不”,主动离开那些曾经的用工热点地区而选择到其他城市寻找更好的发展也就很自然了。
所以,尽管当下的“招工难”是一个春节后的特定现象,但它又决不应该仅仅归结为春节现象,它传递出的更是一个用工形势发展变化的信号。而从企业和地区角度而言,要正确应对这种变化、保持稳定持续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报酬、改善工作环境以及加强劳动权利保障等等,无疑是必须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更多在各项政策制度的制定上考虑到这个群体的利益,让他们慢慢增加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刘楚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