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民众“打拐”需常态执法护航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在新浪微博设立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仅仅开博10余天,就吸引了众多网民。截至8日,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6个,目前已经被顺利解救。记者了解到,已经有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此行动亦得到公安部门的大力支持。公安部、各省公安厅、各地方公安民警都非常配合。(2月9日《钱江晚报》)

  谁也没有想到学者于建嵘发起的“打拐”行动,会像这个春日里的炮竹一样突然降临并且愈爆愈烈;微博的放大效应,在“打拐”事件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民众的参与热情,如同冉冉升起的旭日喷薄而出;政府的铿锵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呼啸而至。无数网友拍照,大量家长寻子、许多部门奋战,万众围观与行动产生的力量,正在抵近儿童乞讨这个社会顽疾的死穴。

  不过,在被舆论堪称“庶民胜利”的欢呼声中,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是,网民井喷的拍照热情,在风起云涌的热点事件中能够坚持多久?学者振臂一呼,围者云集的力量,在轰轰烈烈的“打拐”过程中能够发挥多久?警方高度重视的决心、督促处理的效率,这场来自于权力的救赎行动能够“运作”多久?

  此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因为纵观以往诸多公共事件,轰轰烈烈地在网上互动自发形成“热情和智慧的增长点”,不计功利而怀抱求真挚情、侠肝义胆的成员大有人在,甚至其义举也迎来了“媒治”的“巅峰时刻”,引来了相关部门的“雷霆之举”,比如“洗虾粉”事件、公车私用事件等,但因缺失了政府相关部门“常态执法”的护航,待“烟霞散尽”,落得个“没人理睬”的凄境,众人的监督要么危险,要么无效,许多人就懒得做“无用功”了。

  打不起精神,提不起热情,末了“见怪不怪”,这是笔者担心此次“打拐”行动的最后结局。因为在一个法治层级不能兜底、职能部门日常疏于和民众沟通与交流、事件缺乏透明处理机制,只在民意喇叭喊得天响时才“动一动”的背景下,所谓的“击中要害”、“点中死穴”,只是炖给公众的一道心灵鸡汤,徒具观赏意义。

  在乞讨残童问题上,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既有“阜阳市太和县宫集镇宫小村的农民们,俨然把带香(带儿童出门乞讨)作为一条致富之路,其中还有不少村干部参与其中”,这样令人发指的事例堂而皇之地发生着,也有“建立一个平台,实行数据库管理,把孩子的DNA和父母的DNA进行配对”的有效法子提醒着,更有“我愤怒极了……公安部门也应有所作为”于建嵘这样的学者控诉着。这起码说明,政府相关部门的日常“打拐”工作做得还有所欠缺。

  所以,最可靠、最理性、最节约社会资源的“打拐”方式,就是政府相关部门用“常态执法”来为民众的参与热情保驾护航。出台激励制度,在平时,就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与网民平等对话、交流、探讨、沟通,妥善对待每一个来之不易的线索,透明处置每一起拐骗事件,不再把民意当成花絮,而是升格成决定官员“政绩”的重要因素。如此一来,再坚硬繁复的细节终会被抽丝剥茧,甚至可能促进系统改进,促使秩序重组,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民众热情才能起到持久掘进与推动的良善功效。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