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人都“著名”的背后有啥玄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0日10:00  国际在线 官方微博

  近日看烟台电视台的报道,记者去采访一位姓崔的电工。这位电工40多岁了,生活境况不是很好,但喜欢创作,写了部长篇小说。他对记者说,想请山东著名作家李存葆给自己的作品进行指导。可这记者显然不知道“著名作家李存葆”,不然,不会将其错认为“李春保”。

  这也难怪,这位记者比较年轻,李存葆“著名”那阵子,他还小。上个世纪80年代初,李存葆因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而著名,只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及李存葆了。这么说来,“著名”是有保质期的,过了保质期,“著名”就失效了。

  事实上,不要说过了保质期的“著名”,即使正在流行的“著名”,也会遇到盲区。美国总统著名吧?可据报道,美国就有人说不上总统的姓名。十多年前,我读报纸,见一文中将“袁隆平”写成了“表隆手”。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名字可以说是如雷贯耳,可那位编辑偏偏不熟悉,他见作者字写得潦草,将“袁隆平”猜成了“表隆手”。

  我们现在有个习惯,说到文化圈里的人,总爱在其名字前加上“著名”二字。可是,“著名”对于文化人来说真的很重要么?好像启功先生生前就对此不大感兴趣,在他看来,如果本已很有名,介绍时加上“著名”纯属多余;如果没有名气,即使加上“著名”,人们照样不认识。

  “著名”之所以流行,当然是因为有些人喜欢,总爱听人称其“著名”,但也有的是“迫不得已”,或者说是“被著名”。前些年,文艺圈里有个著名的人,后来他被判刑了,也就渐渐被人遗忘了。据说此人是个写诗的天才,我读过他写的几首诗,也知道由他作词的几首歌曲流行了。出狱后的他,还是很活跃,经常发些有关文艺界人“隐私”的文章,在他的文章里,人人都“著名”。我想,可能这些“著名”的人没时间看他写的文章,或者真的是想借他的文章“著名”,要不,怎么没见着有“著名”的人为此打官司,以维护自己的名誉权。当然,这名作者是希望有人起诉他的,因为他急着要重新“著名”。 (张铁鹰)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