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由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开通的微博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两周来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随着解救行动的深入,解救与被解救者之间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尴尬也逐步显现。
以上海为例,在地铁里几乎每天都可以看见乞讨的儿童,这些现象此前对于每一个乘坐地铁上下班的人来说,似乎见怪不怪,也似乎看不到有什么人或者什么部门去解救他们。有些儿童不仅有家长亲自带领,甚至还配备了手机,以便失散后可以随时联系。从昨晚的电视新闻报道上看,当网友把这些乞讨儿童的的照片发到微博后,轨道交通公安部门和电视媒体随即出动,将乞讨儿童连同家长一并带到派出所,令人惊异的是,这些儿童的确由亲生父母所带,他们都不止第一次进派出所,当派出所提出安排他们进救助站时,他们一口拒绝,态度非常坚决,无奈之下民警只得任其离去,因为按照现行法规和法律解释,只要这些儿童的身份不是被拐卖来的,民警很难对他们采取强制性措施。可以想象的是,一旦出了派出所,这些儿童将再次回到他们行乞的地方。
导致这种尴尬的主要原因,一是现行法规所致,二是带儿行乞已经成为某些家长的职业。目前声势浩大的微博解救行动,对于这些被父母当作挣钱工具的儿童似乎难以找到解决方案。等这些孩子成人,以他们的成长经历,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将难以想象。在普通百姓眼里,能够管得着带儿乞讨现象的相关政府部门有妇联、民政以及所属救助站,但面对亲身父母带未成年子女乞讨,他们似乎也显得“无能为力”甚至是无所作为。这里明显的问题是,相关法规滞后或者说执行过程不理想所致。
事实上,我国的法律早就对儿童、老人、残疾人的生活保障作过规定,如果这些法律被严格实施,我们的街头根本就不应该出现那么多的乞丐,首先儿童就根本不应该出现在乞讨者的队伍中。摆在人们面前的是在整个过程中,除“打拐”之外,如何使那些由父母带着“合法乞讨”的儿童离开该“行业”,转而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回到校园读书,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公众所关心的最终寄托点,或者说我们的最终目的如于建嵘所言,在于让孩子回到学校,回归到他们应该去的地方。
眼下正值全国 “两会”召开前夕,如此声势浩大的解救运动不仅应该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而且相关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应该从自己的职责出发,整理好一手资料,甚至联名提案上交全国人大或全国政协,使之经过讨论后形成法案或法规,关键是应明确归属到哪些部门管理,以便相关执法部门或人员能够行之有效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