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城风乡渐”大旗不该由农民工独担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1日00:08  红网

  记者调查发现,每逢年节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逐渐将新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城市文明带到了家乡,悄然改变着乡村的一切。专家认为,在经历城市现代文明熏陶后,农民工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经历了一个从“文化震惊”到“再社会化”,再到“文化反哺”的过程,农民工流动成为“城风乡渐”的主要载体和动力。(《中国青年报》2月9日)

  “城风乡渐”,显然是仿照“西风东渐”而造出的词,基于这样一个逻辑:城市文明高于、好于乡村文明,如果嫌“高于”、“好于”过于刺眼,也可以说前者比后者更适应时代。

  这种说法是不是含有(城市人特别是城市文人)不当的优越感、对农民生活状态的歧视,权且不论。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大批农民工带回家乡的,确实不止务工收入,也有相对更为科学(健康)、更符合市场经济时代成本观念的生活方式,其中一些人还敏锐的捕捉到商机、为乡亲们提供家乡以往闻所未闻的服务或产品。在信息和发展水平总体滞后的情况下,相对领先也会显得很突出。

  人是经济和社会关系调整的关键,由农民工驱动的“城风乡渐”,当然会比由中西部一些基层政府部署的美化、亮化等形象工程具有效果。但在笔者看来,返乡农民工的自发行动即便值得赞扬,也只能作为有限的补充;覆盖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对农民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保障农民工“二代”“三代”获得起点公平竞争机会的来源,都应由政府提供。

  事实上,之所以存在“城风乡渐”的可能性和空间,就在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化格局——不仅通过极力压低“农”字号人力资源、基础产品价格,以服务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缩短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时间;而且以城乡户籍身份为藩篱,构建出差序化的服务、福利、保障待遇,农民几乎面临全面缺失、自生自灭的境况。近几十年来,随着建国初期部署的诸多低水平覆盖公共产品(如农村小水利、赤脚医生等)的解体、解除,以及青壮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造成的年龄断层,农村许多地方陷入前所未有的荒败或停滞,相比城市,发展差距在不断拉大。

  阻遏前述差距进一步拉大,重新赋予农村地区的发展活力,必然需要“补课”。经过都市文明、商业文明和工业化秩序培育的农民工,在“城风乡渐”中可以起到一些作用,却不足以“替代”本应由政府担当、长期缺失的职能。尽管这几年来中央政府和一些地方已经注意加大对农村、农民的投入,但投入比例较低、动作较慢,且存在保障目标设计水平太低等问题。

  还应看到,诸多农民工选择返乡、无意中扮演推动“城风乡渐”的角色,实则出于无奈:如前述,劳动力价格被长期压低,他(她)们为城市化和工业化作出贡献后还不能获得平等的国民待遇(城乡二元化格局的延续),他(她)们的所得无法保障自己和家庭长期在城市的生存……

  回到家乡后,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他(她)们还发现,原本应该由政府供给的方方面面,居然还得自个儿和左邻右舍“凑份子”——这样的“主要载体和动力”,对于经济总量排行全球第二的中国,是不是寒碜了点?

稿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