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数千万元投资“改水”,结果送走了“高氟水”,却引来了发黄的“铁锰水”。辽宁新民市的“防氟改水工程”,变成部分群众的“伤心工程”,引起群众不满。记者调查发现,这个改水工程未经科学勘测和论证就盲目开工,赶工期、赶任务,结果导致巨额投资成了摆设,当地群众想喝“放心水”的愿望落空。(2月10日《南方都市报》)
面对群众失望的表情,新民市水利部门有关干部认为,防氟改水工程“应该算是成功完成”。也就是说,他们圆满完成了上级部门交办的任务,确实为群众办了实事,至于群众提出的“应追究有关部门的失职行为”就实在有些“偏颇”了。
水利部门的“良苦用心”没有得到群众的认可,难免有些矫情。原本,他们也只想通过尽快上马建设“防氟改水工程”,让这项“民心工程”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何曾想,送走了“高氟水”,却引来了发黄的“铁锰水”,这完全是意料之外。倘若不出意外,“防氟改水工程”将会成为一笔可观的政绩蛋糕。由此看来,新民市水利部门也是“受害者”。
群众失望,有关干部也叫屈,究竟谁才是“民心工程”变“伤心工程”的罪魁祸首?从程序上来看,工程立项时,需要进行全面论证,首先要进行严格的前期勘探、分析,确保实施方案的准确和科学,其次需要确保工期,避免盲目赶工。新民市水利部门上马的“防氟改水工程”不仅没有时间进行实地勘测、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直接采取边施工、边设计、边招标的方法推进工程,如此忽视程序合理的做法,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意料之外”了。
毋庸讳言,忽视程序合理、盲目上马正是“民心工程”成“伤心工程”的罪魁祸首。这种做法,一方面体现了地方政府追求政绩、面子工程的传统习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公权力缺少对科学基本的敬畏。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或在缺乏听证、或在缺乏科学论证的前提下,推出一些伤民的举措或上马一些没有实际价值的形象工程,极大地耗费了财力,也严重地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要想让彻底根治,除了加大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还需切实改进官员考核机制,让GDP等为代表的政绩考核标准退出现有机制。
稿源:红网 作者:禹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