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精心打磨交出可喜成绩单
客流实现“三级跳”——2月10日BRT首日试运营客流超65万人次;3月6日客流总数突破80万人次;5月1日单日客流达到96万人次创历史新高。目前,日均载客量超过80万人次/天,其客流量已居亚洲单线客流量第一。
公交提速“近一倍”——目前,通道内公交车运营时速平均超过23公里比开通前沿线公交车速提高84%。
社会车道“同样畅通”——BRT开通后中山大道沿线社会车辆的平均速度从13.9公里/小时提高到17.8公里/小时比开通前提速28%。
通道换乘“四通八达”——行经通道内的31条BRT公交线路覆盖了全市1/7公交站点,且多个站点与地铁线路接驳,BRT已成为我市公交换乘重要枢纽通道。
市民出行“更优惠”——BRT开通后,原先东部地区17条3元以上公交线路统一降价为2元站台内同方向还能免费换乘再享每月15次之后6折优惠市民出行成本较以前大大降低。
服务“以人为本”——去年暑期,在全线26个站台内安装了365台喷雾风扇,喷雾风扇的应用能使BRT站内的温度与站外下降5摄氏度左右。在BRT站台设置、安装喷雾风扇这一降温设施,在全国公交行业还是首创。
18米车“首次亮相”——8月2日,6台18米BRT公交车投入B1快线营运,单车运输量比过去提高了一倍,高峰期B1线市民乘车拥挤问题得到缓解。
广州BRT“喜获大奖”——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1月24日晚上8时,美国交通运输研究委员会(TRB)的年度会议上,广州由于在中山大道快速公交(BRT)系统、公共自行车系统、绿道系统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获得了可持续交通奖委员会颁发的“2011年可持续交通奖”,这是中国城市首次获得该项荣誉。
从饱受质疑到渐入佳境,BRT成长来之不易
中山大道BRT系统从开通前饱受争议质疑到运行一年日臻完善如今已成为东部市民出行重要的交通工具。回顾这一年走过的历程又一次验证了一个新生事物成长的不易。
随着广州“东进”步伐加紧近年来中山大道沿线人口不断增加巨大的车流量、客流量几乎使其难以负荷。而中山大道到体育中心沿线又是广州市交通最繁忙的区域之一。最堵的路要靠BRT来疏堵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在广州之前许多国内外城市采用的BRT模式是“封闭式系统”即BRT走廊内只走一种BRT快车运行起来类似地铁。但如果乘客的起始站和目的地不在BRT沿线就必须换乘。考虑到频繁换乘会增加选乘BRT的麻烦为确保线网效率更加科学、合理,市交通部门15次组织专家反复论证、比选,优化原先“通道内线路+通道外保留分流线”规划设计,确定选择了“30+1,灵活线路+摆渡线”的混合运营模式。该模式不但保证了原公交线网覆盖范围基本不变,还极大的提高了中山大道BRT系统的运输效率,同时也为BRT系统外的社会通道畅通创造了条件。
“四个匹配”成就BRT能够承受客流96万之大
BRT开通后客流总量接连刷新纪录。日渐成熟的系统经受住了“五一”、“十一”、“元旦”等重大节假日和亚运会、亚残运会等重要社会活动强大客流考验。科学调度管理是BRT顺利运营、畅通的主要手段,“四个匹配”则是市交通部门在探索BRT运营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精华。
匹配一:BRT线路设置与系统设计、客流需求相匹配。
“灵活线路(30)+摆渡线(1条摆渡线)”的混合运营模式的成功采用,线网服务得到极大扩展,较好地实现了线路设置与市民出行需求相匹配。另外,选择“30+1”的灵活式线路规划模式,较好地克服了中山大道因客观条件无法配建大型公交枢纽站场的问题,实现了线路设置与硬件设施相匹配。
匹配二:运力安排与客流量相匹配。市交通部门经摸索和总结,将公交运力投放数量从开始的811台,逐渐调整为920多台,最终达到了站台饱和度控制在30%以下的最优状态,顶住了单日客流量96万的大考,实现了运力安排与客流量的匹配。
匹配三:车辆到站频率与站台运作能力相匹配。市交通部门通过合理安排线路停靠子站、严格控制车辆停站时间、加强司机、站务人员和导乘人员的培训等措施,较好地实现了车辆到站频率与站台运作能力匹配问题。
匹配四:道路交叉口控制信号与车辆通行需求相匹配
市交通部门按“客流需求—运营发班计划—通过路口公交车次—交叉口配时优化”的技术路线,计算出各时段到达重点平面交叉路口的公交车次,为优化交叉口信号配时提供了数据支持。从而较好地破解了平面交叉口公交车辆排长龙的难题。
精细管理,让BRT蝶舞飞升华丽脱变
灵活调度解决高峰潮汐现象——广州BRT早晚客流高峰潮汐现象明显,市交通部门创造性地提出了“空车切入”、“动态借道”、“大站快车”、“始发分流”等灵活调度方式,有效解决了早晚客流高峰潮汐现象。如亚运会期间,根据BRT沿线地铁站运营情况及体育场馆售票情况及时调整调度计划,加强现场监控,通过采取“空车切入”、“大站快车”等灵活调度方式优化发班计划,通过冷热线路的合理调配实行线路运力的最大优化。
精心打磨托起东部彩虹——刚开通的几个月里,市交通部门坚持“每日一评估、每日一完善、每日一提高”的思路,不断完善和优化BRT运营管理,不断提升BRT系统科学管理水平和效率。
秘密武器为BRT保驾护航——如果说BRT有优于普通公交的本质区别那不得不提到那些“秘密武器”即智能监控调度系统。目前BRT全线的26个站点南北52个站台103个子站和19个重点路口都安装了视频监控摄像枪。市交通信息指挥中心和BRT调度中心可对BRT站台及重要路口全天24小时监控。此外,建成的语音调度集群系统可调度单台车辆或整条线路车辆司机还可通过系统及时上报路况和突发事件。
虚心改进,以行动诠释创文明的真谛——开通一年尽管中山大道BRT系统已步入成熟期但其改进和完善的步伐从未停止。“我们每天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关注市民对BRT系统的诉求不断改进BRT运营管理从而改善市民的出行条件。”BRT管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更好地服务广大市民,BRT管理公司完成了站台导乘设施及盲道求助灯等设施改造工程;在全线站台设置了防护箱(配备防毒面具、反光衣、水鞋、药品等应急物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组织员工认真学习服务规范、服务礼仪、手语和英语;深入开展迎亚运、创文明,“五心”服务活动。公司员工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文明交通的真谛。
6月底前BRT将新增投放30台18米公交车
据悉,去年8月初,中山大道B1线投入了6台18米BRT公交车,收到较好效果。为进一步改善市民乘车环境,提高市民乘坐BRT的幸福感,市交通部门正在积极推进18米公交车下一步投放工作,计划上半年会在B1线再新增投放30台巨无霸车。18米公交车与12米公交车相比运输量大了一倍,可以预见,随着36台18米公交车的高效运行,市民乘坐BRT出行会更加舒适。专稿
广州BRT上半年将新增投放30台18米车
给力幸福广州
在广州交通史上从来没有一个项目的诞生如此不易;也从未试过一条“线路”的开通会得到这么多市民的关注。中山大道BRT试验线历经5年论证、1年建设,从论证建设起就受到普遍争议质疑,还曾一度是“不让通”的代名词……2010年2月10日,全长22.9公里的中山大道BRT系统正式开通运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交通部门克服重重困难,从头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从零经验到掌握日趋成熟的管理方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广州特色的BRT运营管理模式。如今,中山大道BRT已运营开通整整满1年,一年的磨砺,一年的成长,中山大道BRT以“车速快、票价低、通达性强、出行舒适”的明显优势,成为市民出行的新宠,它不但实现了历史性飞跃,还创造了广州公交管理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昨天(2月10日),广州快速公交创文明提升服务质量系列活动及运营周年庆典活动在广州举行。市交委冼伟雄主任在总结BRT开通一年来运营管理工作时谈到:“回顾中山大道BRT运营开通以来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为了将好事办好,市交通部门按照“一通二快三好”的三步走战略,坚持改革创新,优化原设计方案“1千多台车大通道内运行+保留通道外线路”的运营模式,科学提出“30+1灵活线路+摆渡线”的混合运营模式;坚持精细管理、虚心听取民意,采取“空车切入”、“动态借道”、“大站快车”、“始发分流”等灵活调度方式,不断优化管理,提升服务,较好地满足了市民日常出行需求,实现了“车要快,人不挤,上下有序”的运营服务目标,向社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中山大道BRT运营开通一周年之际,市交委冼伟雄主任希望BRT运营管理公司和相关部门继续发扬成绩、再接再厉,不断完善管理和提升服务,让中山大道BRT这一东部彩虹为广州市民建设幸福生活多做贡献。在问起BRT运营管理模式会不会广泛推广时,冼伟雄主任表示“中山大道BRT精细化运营管理模式为全市公交运营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会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努力为全市人民公交出行做好服务保障”。
BRT华景新城站车辆进出站有条不紊
BRT岗顶站
广州获2011年可持续交通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