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浪淘泥沙 毕生心血注江河绛帐春风 一身许国哺桃李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1日05:09  荆楚网-楚天金报

  楚天金报讯 □本报记者赵飞 通讯员张全友

  昨日下午,谢老家中的灵堂前哀乐低回,白花高悬。不大的客厅里,摆满了学校师生送来的花圈和挽联。谢老的遗像中,笑容依然安宁慈祥,仿佛正微笑着回忆自己这不平凡的一生。

  编著泥沙工程学唯一教材

  1946年,未读过高中的谢鉴衡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他最终选择就读于武大土木工程专业。1951年9月,谢鉴衡公派赴前苏联留学,并以优异成绩获副博士学位;1961年至1963年,被派遣到越南工作,为越南水利建设和江河泥沙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4年回国后,除从事教学工作外,他还潜心投入到河流泥沙运动力学、河流演变学、河流模拟等理论研究。他连续两届走上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讲坛,多次获奖,他是国家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他编著的教材,广泛运用于教学、研究领域。

  由他编著的《河流泥沙工程学》是我国仅有的一套完整的泥沙工程学教材,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著名泥沙专家夏震寰教授曾感叹:“这样的大学教材,国际上尚无先例。”他也曾多次受到国家、水电部的表彰。

  冒生命危险为黄河“把脉”

  留苏归国后,谢鉴衡以满腔的热忱一头扎入了对黄河的治理研究。

  1956年至1965年的10年间,他先后5次带领同事、学生,从黄河中游孟津小浪底到入海口800多公里沿途实地考察,每次都长达一个多月,其艰辛无法言述。

  其中最险最苦的是对黄河口的考察。1965年秋,为了摸清黄河口泥沙运动规律,他从海上逆水闯入河口,没几分钟,河流摆走他处,谢鉴衡在搁浅的船上无路可逃,只能在船上等待救援。被困的第三天,他模糊中忽然听到水声,这才发现河流竟又奇迹般地流回了河道,他才因水得救……正是他一次次不顾生命危险为黄河水“把脉”,才为学界换来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经过反复分析、多次实验研究,谢鉴衡发现,明朝大工程师潘季驯的“束水攻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泥沙,他还得出历史上有重大争议的“分流疏沙”不仅不能疏沙反会增加淤积的结论。

  通过一次次冒险探河,他不但总结出泥沙对河道游荡性变化影响,还弄清了黄河悬河抬升规律,用数学模型测算出30、50、100年泥沙淤积的高度,得出了只有采取综合手段才能治理黄河泥沙的论断。他的理论论断和治理黄河的措施,得到了国务院和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赞扬。他的理论与设想,对我国几十年的黄河治理工作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八年研究求解世界性难题

  从1970年起,由于工作需要,谢鉴衡开始把研究的重心转向长江。

  当时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在长江上兴建的一座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有很多技术问题首次碰到,也没有经验可借鉴,其中泥沙淤积问题、大江截流问题、软弱地基问题被称为当时世界性三大难题。

  从1971年起,谢鉴衡带领同事对葛洲坝船闸引航道冲沙难题开始了长达8年的技术研究。无论春夏秋冬,无论严寒酷暑,他都是全心投入研究。他多次来到宜昌葛洲坝施工现场,针对葛洲坝的地形地貌确定冲沙闸的最佳方位,制定兴建冲沙闸的最佳方案,并最终提出了“静水过船,动水冲沙”的解决方案,不但确定了最佳冲沙时间和冲沙历时,更为葛洲坝工程的整体布置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因此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1年秋,葛洲坝三江航道冲沙闸首次启闸冲沙,仅用12个小时便清除了淤积在引航道上的300多万立方米泥沙,实际效果与谢鉴衡实验结果完全吻合。这一成功,为他研究举世瞩目的三峡泥沙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蓄清排浑”扫除三峡隐患

  三峡工程被叹颂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是一项综合治理长江和开发长江水能资源的宏大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号称“全球一号水电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十大综合功能。

  泥沙问题对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至关重要。施工前,专家们一致认为,泥沙问题是三峡工程的致命伤,如何解决江中泥沙淤积,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

  1982年,谢鉴衡受国家科委和水电部委托,担任国家科委长江三峡泥沙专家组副组长一职,负责组织协调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技术攻关,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此时的谢鉴衡心中十分清楚: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比葛洲坝更为复杂重要,直接影响到三峡工程能否长久使用、黄金水道是否变为非黄金水道、重庆港是否会变为死港等诸多大事,谢鉴衡一次又一次地做了艰苦卓绝、深入细致的调查、实验、分析、提交了一份又一份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报告,并得出明确的结论: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根据实体泥沙模型试验成果,谢鉴衡认为:三峡工程建成30年内,不论是坝区或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均不会对航运和发电造成不良的影响。水库运行数十年后,可以再通过优化水库调度、航道整治和港口改造解决航道泥沙问题。

  1986年7月,谢鉴衡在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讨论会上提出了泥沙“蓄清排浑”的观点,设计利用三峡水库巨大的入库水量,通过大坝设有的23个低高程、大尺寸的泄洪深孔,在每年汛期水库水位维持在145米时,将大量泥沙由深孔泄洪排出库外,实现“排浑”;汛末,来水中含沙量降低,水库蓄水至175米的正常蓄水位,实现“蓄清”。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共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