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退与不退之间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1日05:41  大众网-大众日报

  □ 洪 玲

  我的许多小中大学同学,教书的,当小公务员的,在公司上班的,有些已经退休,有些则在退与不退之间挣扎。他们才刚过五十,比起上一代来,他们面对这个问题的时间整整提前了十年,甚至还不止。

  这真是恐怖的经验,好多次同学会上,一群人都在谈着退与不退的问题。他们五十出头,身体仍强健,脑筋也没故障,有些富裕的甚至还在外地养马,三不五时去那里策马追风。他们都还自认中年,怎么就到了要退休的时候?以平均寿命七十而论,他们还有二十年要过;如果好命活到八九十,则还有三四十年要挨。不工作,不忙碌的过三四十年!有个同学说:“还不如自杀算了!”

  这时候,像我们这种“写作族”倒成了被羡慕的对象。以前我们羡慕他们工作稳定,有些更是待遇丰厚,他们则调侃我们写作的穷酸,到了今天,写作的好像还有角色,他们却已要告老还乡。小时候,妈妈说:“吃得坏一点,却可以吃久一点。”这话终于得到了印证。

  年过五十就要退休,往后的日子要怎么过?这的确已成了当今最棘手的难题。我们生命的意义有一大半来自“工作”,它让人有成就感,有收入、有固定的人际交往通道。一旦退休不工作,收入或许还是余事,不工作即意味着一切通道全部消失,应有的轻松翻转成无法负担的沉重。退休不工作意味着人生无目标和无意义,也等于进入漫长的死亡等待过程。一堆人惶惶地谈着退与不退的问题,显露出一种深沉的恐惧。

  更年轻的可别在旁边偷笑,因为再过几年,可能年过四十,就已必须面对同样的难题。这是天方夜谭吗?当然不,它是结构,也是人类的宿命。一九八二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李昂蒂夫(Wassily Leontief)有过一则精妙的寓言:

  在被赶出天堂之前,亚当与夏娃不必工作即能享有高水准生活的快乐。在被逐之后,他们及其后代被诅咒要从早到晚辛苦工作,始能有悲惨的生活。而过去两百年科技的进步,即是人类在工作中逐渐走回伊甸园的过程。然而,问题是一旦到达这个境界,实情又将如何?天堂里物质充裕,但人却没有工作,没工作就等于没薪水,因此,除非设计出新的所得政策,否则大家没薪水,不能购买,等于要在天堂挨饿。

  将来的人会在天堂里挨饿,这种征候已在欧洲出现。欧洲人百分之十的失业率,那些没有工作的,真的是比较差的人吗?显然未必。但因为没有设计出新的制度和新的观念,人们仍以“工作”论“成就”,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就难免恨东恨西,甚至痛恨一切外国人。另外,则是越来越早的退休,也让还是中年的人就已提前成了老人,各种虚无不快乐因而大盛。

  因此,要怎么面对只不过中年就已被迫要退休,成为老人这个难题?答案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自己“再年轻化”,成为一个有活力的新跳蚤,不必再到学校、机关、公司上班工作,而是变成新的“个体户”,而这种“个体户”虽然可以是有收入的新工作,但也不必然,只要愿意或能自我调整,它也未尝不能是虽没有酬劳,但却能满足自己“生命实现”的公益服务。而无论是哪一种选择,它都是让自己在离别过去已经习惯的工作后,再给自己的生命一次机会。

  因此,从新的一年开始,或许每个人都已注定要有两次人生。一次是从无知的襁褓开始,它从零出发,努力学习、追求工作和欲望的满足;另一次则是从后中年或中年出发,它不再是从零开始,而是要把原来的“有”蜕变成另外一种“新有”。六十多岁退休,含饴弄孙,安享余年的时代已经过去;五十初度即退休,医学进步所造成的长寿化,未来人的第二个人生并不一定比第一个人生更短。

  于是,我那些原本沮丧的同学又兴奋起来。但第二次人生?说不难却又很难。虽然曾有因陪伴子女读书,最后父子一起考进清华大学的例子。但第二次人生的人要重过第一次人生,这种例子多了,难免两次人生间的交通秩序为之大乱,而且未必符合社会效益。

  而我比较同意的,就是法国思想家哥兹所谓的“对社会有益的工作”的概念。人们的第一个人生以功利心和利润心主宰了“成就意识”,大家拼命往前走,把各式各样的副作用丢给社会。因此,第二个人生应当是功利性更少,社会性更多的工作。一个退休的小学老师,以爱护树木为第二次人生的志业,老树爸爸廖守义的故事是不是很有启发?第二次人生不是“杀时间”,因为时间杀不死,只会杀掉自己。第二次人生同样要努力、学习、专攻,只是和第一次人生的方向好像不同。它应该是通过帮助别人而完成自己,它的严肃性和第一次人生相比,不会更少,只会更多。

  我那些已经有点兴奋的同学笑了起来。说了那么多,等于没说。我也笑了,说了虽然等于没说,但没说的却比说了的更多。第二次人生是个新问题,它无定规可循,不像人们已过了好几千年第一次人生,一切的路都在那里。而人能活在一个无路找路的时代,退与不退间的挣扎,难道不正是再出发前的犹豫吗?而一旦克服犹豫,谁知外边不正是一片蓝天!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