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卞文超 本报通讯员 冯刚
1月14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山东大学和海信集团共同完成的“快速热循环高光注塑成型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项绿色制造新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保密和垄断,生产的高光塑件满足欧盟环保指令要求。
何谓“快速热循环高光注塑成型技术”?1月24日,课题负责人、山东大学材料学院院长赵国群告诉记者,这项技术就是通过改变常规注塑模具温度规范,将注塑模具型腔表面加热至聚合物玻璃化温度以上进行注射成型,实现塑件产品的快速热循环高光注塑,使塑件外观质量达到镜面效果,可直接用于最终产品装配。该技术主要在家电、汽车、电子和航空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获得高品质外观塑件的同时,更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注塑愿望”。
传统的注塑技术注塑成型后,产品易产生熔痕、银线、白点等缺陷,严重影响塑件外观质量和性能。
“过去的塑件需要进行二次加工,这种二次加工的流程会很长。”赵国群说,制造业的流程长短对控制成本非常重要。同时,二次加工每一道工序都有一定的废品率,几道工序累计下来,会造成较大的废品率。
“如果通过一次注塑成型,就可获得满足要求的塑件产品,取消后续二次加工工序,这就是我们的研发目标!”赵国群介绍,使用新技术一次注塑成型的塑件,其表面达到镜面效果,而且塑件产品成品率达到93%以上,从而实现了短流程、无污染、高品质、低成本的注塑生产目标。
近年来,“中国制造”的力量有目共睹。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绿色标准、低碳经济等技术性贸易壁垒步步抬高。这项新技术的研发正是为了助推“中国制造”的力量向着新的方向迈进。以往高品质塑件的注塑成型过程,喷涂工序难以避免。然而喷涂涂料中含有铅、铬、汞等重金属以及苯系气体污染物,会对空气和水源造成污染。新技术取消了污染严重的工艺,污染物减排效果显著。
据了解,这项技术的研发的背景之一是欧盟发布了新的环保指令,提高了进口家电的市场准入门槛。日本和美国率先提出了这种技术,对我国进行严格的技术保密。山东大学和海信集团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经过课题组的努力研究和艰苦攻关,研究建立了快速热循环高光注塑成型工艺、高光模具、模温控制设备、产品质量控制和生产线建造等成套技术,建造了系列生产线和开发了系列高光注塑产品,实现了产业化。技术成果不仅在国内多家企业获得产业化应用,而且研制的快速热循环高光模具出口日、韩、俄、印度等14个国家的相关企业,其中包括三星、LG、夏普、松下等国际知名公司。
“要想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必须依靠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制造技术体系。”赵国群说,绿色制造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现代制造模式,也是中国制造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