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离京
朱棣夺了皇位,称帝改元的第二年,便下诏开科取士,选拔人才。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甲申科状元,为江西永丰人氏,姓曾名棨。这个“棨”字有些生僻,是一种木制通行证的意思。名副其实,人家曾棨手里还真就攥着走向状元的通行证。
曾棨乃官宦子弟,但却并没有被娇生惯养。小时候,据说还被他爹赶去放过猪。人家孩子爱学习,一边放猪一边苦读,五岁就能诵经书,并且终于学有所成。“穷养儿子富养女”的民谚,在曾棨身上又一次得到了验证。
殿试的时候,朱棣对曾棨的答卷大加赞赏,亲笔御批曰:“贯通经史,识达天人。有讲习之学,有忠爱之诚。擢魁天下,昭我文明,尚资启沃,唯良显哉!”皇帝这么喜欢,状元自然非他莫属了。
关于曾棨夺魁,还有野史流传。说是本科主考官解缙非常赏识另一个江西考生刘子钦的才学,很想照顾他。在殿试前,解缙对刘子钦说,状元肯定是你的了。但心高气傲的刘子钦却不领情,表示自己靠本事吃饭,不靠关系,让解缙很没面子。生气之余,解缙就向另一个江西老乡曾棨泄露了殿试题意。由于曾棨答题非常全面,赢得了朱棣欢心。俺觉得这个传说不太靠谱,那解缙此时刚刚改换门庭投靠新主子不久,正想好好表现呢,怎么敢在凶狠精明的朱棣面前耍这样的花枪?
就在这一年,朱棣命解缙从进士中挑选优秀者28人为庶吉士,进文渊阁深造,曾棨被列为第一人。所谓庶吉士,是始于明代的官名,亦称庶常,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目的是选拔进士中的优秀者,进入翰林院进修实习,为朝廷储备人才。有点类似于后备干部、博士后的意思。明朝中期以后,更是形成了非庶吉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制度。学习期间,朱棣以《天马海青歌》为题,亲自测试28个庶吉士,曾棨又第一个交卷,卷子答得很漂亮。朱棣一高兴,赏了他玛瑙带和名马等一大堆好东西。
能征善战的朱棣,也很喜欢读书学习,所以他这个皇帝当得还不赖。他把古籍经典中读到的偏僻隐语,摘记在册,经常召曾棨面询出处。对这些突击考查,曾棨皆对答如流,可见其学识绝非浪得虚名,从而被朱棣视为有真才实学的楷模。比方说,朱棣每与诸臣论文士,总喜欢问:“得如曾翰林否?”解缙、胡广死后,朝廷的文告、条例等重要文字材料,大多是曾棨起草的,足见朱棣对他的倚重。
曾棨体魄魁伟,酷爱杯中之物,得了个外号叫做“酒状元”。也就是说,他是个“酒鬼”。关于他善饮,还有这样一个段子:某日,一位外国使臣来大明王朝访问。外国朋友来了,自然要酒宴伺候。但此人酒量不得了,一轮喝下来,陪酒的人纷纷被他放倒,朝中便无人敢再去陪。朱棣就让官员推举或者自荐。但一来二去的,却只有一个下级武士敢于应战。朱棣就很不高兴,说堂堂天朝,难道就没有一个能喝点儿酒的大臣?让一个武士作陪成何体统,还不让人家笑掉大牙?关键时刻,曾棨站了出来。朱棣问他能喝多少,他说不知道(“无论量”),没醉过。朱棣大喜,心说光知道你有点小才,还不知道你是个酒桶呢,就赶紧让他去陪使臣,让那武士帮忙跑堂。三人一连喝了几天,来使终于醉得一塌糊涂,武士也不省人事,只有曾棨清醒如常,跟没事儿人一样。朱棣闻听高兴得不得了,说且不以才学,光凭这酒量,便足以作我朝状元了。可见,替领导喝酒、陪酒,哄领导高兴,在古代就是官员本职工作之外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六十岁那年,曾棨患病而死。病危将绝之时,仍不忘呼酒痛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