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肖春飞 潘旭
兔年新春,上海普陀区人民医院护士于井子很忙,除了在病房值班,还带着“于井子志愿者工作室”的姐妹们,到社区给孤寡老人检查身体。
于井子是上海普陀区众多典型中的一个。五届全国劳模徐虎,全国道德模范曹道云,“最美火炬手”金晶,上海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朱雪芹,著名田径运动员刘翔,全国师德标兵、杰出志愿者查文红,扫街扫出大学问的“马路美容师”陈扣娣,在浩瀚的宇宙中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小行星的化学教师叶佩玉……他们都出自普陀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普陀区有33个(次)单位 (组织)、59人次获国家级荣誉称号,41个(次)单位(组织)、350人次获部、市级荣誉称号。如此多的先进典型出自一个区,在全国罕见,被誉为“普陀现象”。
先进典型为何生生不息?记者日前走进普陀区,寻找背后的“基因”。
在沃土中涌现
普陀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北部,上海话民谣“普陀普陀,又破又大”,整体上属于“下只角”。而今天此地遍布商业区、办公楼和新型住宅小区,与公园绿地、名胜古迹和谐交融。正是在改变土地面貌的奋斗历程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典型。
记者采访时发现,“普陀现象”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大典型接连不断,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普陀6人受邀到天安门城楼观礼,“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普陀2人入选;二是典型数量多,以上海十大杰出青年评选为例,从2002年至今,普陀区每年至少有一人获得这项荣誉;三是典型覆盖面广,先进典型遍布普陀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党政、经济、教育、科技、卫生、体育……
“作为老工业区的普陀历来是英雄辈出的热土,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在新中国成立前,普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发源地之一,有‘赤色沪西’的美称;新中国成立后,高素质的工人队伍生产建设热情高昂,出现了杨富珍等一大批劳模;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普陀区克服重重困难实现经济战略转型,火热的社会生活产生其典型代表,伟大的变革时代涌现其领军人物。”普陀区委书记周国雄说。
在平凡中感动
普陀的典型,有关键时刻以残缺之躯保护奥运火炬的金晶,有经历大悲大喜、挑战命运的刘翔,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草根英雄”,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而是因为在平凡岗位上长期的坚守与奉献,感动无数人。
护士于井子坚守临床一线17年,探索护理人性化服务。很多老病人一进医院就说:要住就住于井子护理小组的病房!
徐虎总说:“工作就是通马桶、修电灯、换电线,每天重复。”正是这份重复单一的工作,他却乐此不疲,也获得了“19点钟的太阳”这一美誉。
“普陀的典型,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被神化了的人物,他们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普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祝学军说,“正是因为他们来自基层一线,来自长期的坚守,在群众中有很高的美誉度。”
在创新中传承
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前,普陀区为金晶、徐虎、于井子、朱雪芹和曹道云5人授予“普陀区志愿者形象大使”称号,并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了世博城市志愿服务站点。世博后,普陀区又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了第一批志愿服务名人工作站(室)。
记者在普陀区看到,在志愿服务名人工作站(室)成立之前,普陀区已经为部分先进典型建立了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实践基地,持续发挥好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
基地的建设由普陀区委宣传部牵头进行,负责投入经费并协调各方力量;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并承担日常管理、接待和维护工作。祝学军表示,基地建成后,典型宣传拥有了永久阵地,避免了典型宣传“一阵风”,而且更生动、具体、直观,更具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
(据新华社上海2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