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我们对“世界第一”的名号有着超乎寻常的渴望;曾几何时,外国友人称赞一句“伟大”、“无与伦比”就让我们心花怒放。如今,当我们听到奥巴马在国情咨文讲话中4次提到中国,称中国在教育及科技等领域潜力巨大,美国应把中国当做榜样之时;当我们看到最新的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之时,欣喜之余,恐怕有些事情更应当值得我们思考。
在外国友人的“糖衣炮弹”不断袭扰之下,一些国人的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诚然,近年来,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突飞猛进。然而,据统计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众所周知,衡量一个国家的整体科研水平并不是看这个国家论文发表的总数,而是看一篇论文发表以后被同行引用的次数,这才是衡量其论文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在论文数量“勇攀高峰“之时,真正极好的论文,在我国还是凤毛麟角,而科技领域内论文造假事件、学术不端行为却屡屡出现。从去年年初曝光的井冈山大学论文造假事件,到博士、硕士的论文都有代工市场价,再到领导的讲话稿也有固定格式,可以从网上下载。某种角度来说,这个论文大国就是“抄”出来的!
如今,在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科研系统内,论文发表数量已成了科研人员评价体系中的一项硬指标。为了能够顺利拿到学位,为了能够评上职称,很多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出论文,一旦论文发表了,学位到手了,职称上去了,科研也就完成了。这样的评价体系中产生的成果往往是实验室水平很高,但不具备产业化生产能力,无法转化为具体的生产力,为国家和社会创造财富。
正如一些人所说,在科技领域,我们的科研人员数量世界领先,专利数量世界第一。然而,一方面,我们的专利有许多是垃圾专利,论文也存在着大量的东拼西凑或剽窃;另一方面,专心搞科研的人备受挤压,投机钻营的人却可以耀武扬威。这种不利于科研的社会大环境,让有潜质的科研人员难以专心进行研究。
进一步说,这种“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气息早已从科研领域蔓延到整个社会。从假白酒、假药品,到假文凭、假业绩,不管是白道还是黑道,能挣钱就是王道。从前我们小时候的梦想成为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如今在“选秀经济”愈演愈烈之时,成为“歌星”、“影星”、“球星”则成为了孩子们的理想。
更值得重视的是,一些人对作假事件的态度。譬如对于学术造假,往往出现“很正常了”、“这年头谁不抄”、“没有时间写,连抄的时间都没有”等这样的声音。此时此刻,恰如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所描述到,日本战胜俄国的影片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也有作者自己。
或许,讲堂之外还有你和我……(子房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