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语文教学看创新障碍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1日07:48  东方网-文汇报

  倪既新(上海电视台编导)

  “创新的障碍究竟在哪里?”汪品先教授的问题提得太好了!我在此举几个与语文教学有关的事例作为“镜像”来反映和探究——

  有位旅美科普作家说过一则见闻:在美国一所中文学校里,华裔老师按中文教材《愚公移山》讲了愚公不屈不挠、带领几代人把屋前的大山挖走的故事,说明这种精神多么伟大和了不起。可美国小学生纷纷发言提出不同看法。一个孩子说:“愚公为什么不在山中开个隧道呢?那要省事多了。”另一名学生建议:“他们把家搬到山那边不就好了吗,何必费那么大的劲?”孩子们你一言我一句,居然全是质疑,最后还得出结论:移山破坏了自然环境,现在是不容许这样做的。

  我由此联想起一个同样由《愚公移山》故事引出的真实场景:在上海电视台一档少儿节目的录制现场,主持人讲完这个故事后问围坐着的学龄前小朋友:“愚公为什么要把大山移掉呢?”一个孩子马上举手回答:“因为大山底下有金币呀!”又有个小朋友说:“因为挖下来的石头可以卖钱呀!”

  对比这两个事例,不能不使人心生感慨:我们这些还在“欢乐蹦蹦跳”的儿童,虽然也突破了前辈的思维定势,但却浸染了当前社会的功利观念,开口就谈钱,那成长起来会是怎样的人才?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是不是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为什么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为什么我们没有科学先行者?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科学大师?

  一位友人曾感慨地和我谈起他女儿的两个纠结:一是有道考题要求回答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的作者是谁,她答“(唐)李白”,结果老师批她“错”,因为标准答案只是“李白”两个字;另一题“看图作文”,漫画的第一幅是,教室里的老师脑袋是圆形的,学生的脑袋有的呈方形,有的为三角形,总之都不是同样的形状;第二幅里则所有学生的脑袋都和老师一样是圆形的了。图意似在说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班上同学都按这个意思写了作文,唯有友人的女儿认为,不好的教育模式也会磨灭学生的个性。结果,这篇有独立见解并且文句流畅的作文得了不及格,原因是写得和老师要求的不一样。据说这样的事例并非个别。这就不能不使人喟叹:语文教学如此刻板的考核评判,怎么能培养出思想灵动、见解创新的学生来呢?

  记得前年广东省高考,有一道语言应用题使13万名考生无从下手、得了零分,事后有人借此提出:今后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弱化文学作品讲解而强化实用性应用文体的读写训练,而起导向作用的考试试题也应如此,因为学生就业后接触更多的将是专业论文、报告、公文等应用文。这简单化实用化的提议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思潮的反映,它忽视了语文教育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写作能力的同时,更负有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激发丰富想象力的重要责任。

  实际上,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文学、美学成分还远远不足,否则为什么国外很多科学家能写出构思精妙文笔优美的科学人文作品,而国内科学家则很少有这种能力,相反不少人写的专业论文结构散乱、行文晦涩、词不达意呢?这正是文学素养普遍欠缺的缘故。而论文抄袭、成果作假等行为盛行,更与当事人健康人格的缺失直接有关。我们的科技人员自主创新能力之所以不足,也与他们从小短缺文学艺术营养不无关系。因为创新是以梦想为前提的,而语文的文学教育,培养的就是学生的想象、感悟、归纳、推理等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具备这些基础思维能力的人,在实际工作中,当然不可能有大胆超脱的主观想象,提不出新假设、新观点、新思想,也总结不出新理论、新方法,最终更不会有新发现和新发明了。

  有道是,从中小学生的身上看到的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实,中小学生也是一面清晰的镜子,反映出了我们当前的创新环境:正是我们的急功近利和简单刻板,阻碍了今天创新能力的发挥,还可能贻害未来的发展。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