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让人担忧的是,类似“西单女孩上春晚”的故事可能成为昙花一现的传奇。个别人登堂入室,并不意味着这一群体就受到了该有的重视。
从北京地下通道卖唱女一跃成为央视春晚歌星,西单女孩演绎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成功梦。面对这一切,不仅西单女孩自己感觉“好似一场梦”,连带也引起了许多人的质疑。演唱家马梅发问:“一个在西单地铁通道里唱歌的女孩怎么就上春晚了?”也有媒体怀疑其背后有强大推手。
的确,放在以往,像西单女孩这样的业余歌手能上春晚简直不可想象。春晚向来被批评“不够草根”,许多人曾发问:郭德纲这样的草根艺术家为什么不能上春晚?但在今天,问题却倒转了过来。这一变化的缘由在于,今年春晚不光邀请了西单女孩,还给了“流浪歌手”旭日阳刚组合以及深圳民工街舞团单独表演的时间。所以,与其说有些人是在质疑西单女孩,不如说是在质疑春晚的草根化。
应该说,春晚融入草根元素乃其角色定位使然。春晚从来就不是一个专业艺术表演平台,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营造普天同乐的节日气氛。为此,春晚必须兼顾各方面诉求,乃至于不惜割舍艺术,把有的节目打乱重组。春晚以前受到质疑,表明它确实忽略了部分群体的需求,而如今提高民工表演戏份,也是为了弥补这一缺失。
因此,马梅女士抱怨正规艺校学生上不去春晚,一些老艺术家一辈子也上不去,而“一个在西单地铁的女孩”偏偏就能上春晚,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艺术性并非春晚最需要的东西,央视需要的是,拿这些人头上的“草根”、“民工”标签来扭转既往形象,营造春晚普天同庆的气氛。相比之下,西单女孩上春晚固然实现了许多人难以企及的梦想,但春晚或许更需要西单女孩这样的角色来编织和衬托节庆和谐气氛。看明白这一点,有些专业艺术家心里或许会好受一些。
央视邀请草根明星上春晚固然是一种进步,但是强化西单女孩等人的身份标签,却也显得过于刻意。春晚主持口口声声强调“民工歌手”、“民工街舞团”,等于是在固化这些表演者的身份——你们看,这就是民工群体的“代言人”。可这样一来,反倒凸显了春晚仍然在端着架子,抱有主流精英意识,这才会对民工群体刻意“另眼看待”。这也表明,春晚添加草根元素纯属于娱乐意识形态上的考量,离真正走向大众仍有不小差距。
至于有些人质疑西单女孩背后依托有强大推手,或者认为这种靠一鸣惊人的方式“博出位”会给专业艺术带来伤害,就纯属多余的担忧了。虽然并不排除西单女孩背后有策划团队,但要看到,西单女孩上春晚之前已在网上成名,即便她签约代言了某网游公司,更多也是对方想借助西单女孩的网络人气,而不是相反。倘若专业艺术家担忧西单女孩抢了饭碗,那只能说他们对自己的艺术价值太不自信了。
更让人担忧的是,类似“西单女孩上春晚”的故事因难以复制,可能成为昙花一现的春晚传奇。在地下通道、天桥上唱歌的西单女孩、旭日阳刚何其多也,他们中个别人因时势需要而登堂入室,并不意味着这一群体就受到了该有的重视。成功永远只属于少数人没错,但少数人的成功并不能给更多人带来希望,这才是最可怕的。(魏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