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记者/谢苗枫)虽然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但未过元宵的广东街头仍然处处洋溢着浓郁年味。近日记者走访传统的年货市场及超市发现,今年过年的外地味儿特别浓,各地习俗在老广心中那些界限也渐渐变淡。但不少广州人认为,只要传承方式得当,广式过年习俗不会失传,只会越来越精彩。
北方特色年货广州热销
“今年最意想不到的是中国结卖得特别好!”广州市一德路的年货市场在年初六就基本开市,在“南番顺”乃至肇庆等“大广府”地区,这里的年货可看作是“潮流”的风向标。据一些商家介绍,虽然已经进入兔年,但年货持续热销,每天都可以出货近两百箱。其中,与以往相比,年后的销售冠军是各种规格的“中国结”。
一名郑姓店主告诉记者,年前卖得比较好的依然是广式利是封,但仅跟其后的就已经是春联。“事实上,过去在南方的城市春联并不特别流行,但今年却销量很好。”年初六启市后,中国结的销量也是不断上涨,特别是一些以中国结为主设计图案的餐布、红酒瓶套、窗帘扣、家用挂饰卖得比年前还要好。“试过一个早上就出了50箱货。”
此外,在海珠广场的精品批发市场内,各种各样的毛绒兔,特别是颇具特色的红布兔成了街坊的抢手货。“有个香港客人一下就要了38只,说买回香港做手信的。”万菱玩具广场一家主营毛绒玩具的档主告诉记者,该客人并非生意人,只是“街坊散客”,但说这样的传统工艺在香港会很吃香。
除装饰品外,记者走访百佳、家乐福、沃尔玛山姆店的食品专柜了解到,饺子、锅贴、元宵、麻花等北方应节食品销售也十分红火。“而且帮衬的很多是讲白话的广州人。”山姆店助购员说。
包饺子蛋散同桌PK
“车票又贵又难买,其实过年回家不太划算。”在天平架水果批发市场专做东南亚水果的东北籍老板李先生说,今年不回吉林老家了,和老家的兄弟姐妹都说好了,等春运结束了再回家。“这几天留在这里做做小生意。”
记者采访发现,以往挤破头也要回家的外来务工人员如今亦越来越多选择留在广东过年。“主要是差不多10年都在广州生活了,已经习惯把这里看成自己的家。”老家在陕西的刘女士在广州做美容师,今年也没有回家,而是从街市买回了面粉,自己擀面做饺子、包子。
“最热闹的那天就是年初七,同事都来我家当开年”,刘女士说,结果广州本地的同事特地带来了蛋散皮,教北方同事弄蛋散;北方的同事就教南方的同事包饺子。“同场PK,看哪里的特色小吃味道最好。”
事实上,以往看《外来媳妇本地郎》觉得新鲜的广州人,也开始对越来越多的“外来媳妇”、“外来姑爷”习以为常。像在宝华路居住的黄阿姨,儿媳妇来自山东、女婿来自陕西,她早习惯家中的“外来年味”:年卅晚,一边看春晚,一边包饺子、油角。
广东新年将会越来越精彩
老广的过年传统习俗会不会随着外地习俗“入侵”而变味?不少网友在微博、社区讨论中也注意到了北味渐浓的广东春节,并开始怀念儿时卖懒、包蛋散、包油角、炸煎堆的光景,有的网友还担心新世纪一代的“00后”会让这些广味习俗荡然无存。
对此,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民俗学者郑佩瑗称“无须担心”。她说,岭南文化本身就是兼容并包。广州的语言、习惯本来就包含相当多的外来元素,其中有中原文化,也有“舶来文化”。外来文化不可能让人们淡忘传统,只会让本地的生活更加丰富。“其实被影响的不只是广州本地人,外地人逐渐也接受‘逛花街,沾喜气’的广州风俗”;老广即便喜欢上面食,“也不会忘记萝卜糕、马蹄糕”。
而记者也发现,不少小学也开展各种生动的“民俗课堂”,比如体育东路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寒假作业就是“请以图画、照片或者说故事的形式给小伙伴们介绍广州人的过年习惯”。“老师鼓励孩子多了解、多接触传统文化。”家长程先生说,为配合该项作业,他们一家老广州特地在年初五、年初六晚上和孩子一起弄蛋散和蒸萝卜糕,让孩子有深刻印象。“所以我们不担心广州过年会失传,只要家长、老师都尽心,这里的新年只会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