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流浪的小孩:救,不难 送,不易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1日15:00  新民晚报

  

流浪的小孩:救,不难

  孙中钦

  

流浪的小孩:救,不难

  孙中钦

  本报记者姚丽萍实习生陆常青

  16个孩子坐在救助中心的休息室里聊天,5个女孩子,11个男孩子,最小的8岁,最大的17岁,说着说着,有的哭了,有的笑了——不久之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将回到自己的家。

  去年以来,本市共救助3631人次流浪乞讨儿童,其中市救助管理站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救助600人次。当“打拐”又成网络一时热点,人们关注:申城对流浪乞讨儿童采取了怎样的“保护性救助”,这种救助如何制度化、专业化?昨天下午,记者探访市救助管理站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

  “回家”是救助根本目标

  笑嘻嘻的8岁男孩小刚,因为在地铁上乞讨,前晚被警方送到了救助中心。昨天救助中心已与他父母取得联系。小刚家在甘肃,他怎么到了上海,究竟是被人拐带被迫乞讨,还是另有原因,中心还在询查。另一个叫小文的男孩则说:“我再也不想乞讨了。”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寒假打工经历”:“爸爸妈妈说我花钱很厉害,不知道赚钱辛苦,就让我跟着姑姑、表弟表妹来上海。早上做寒假作业,晚上出来乞讨。一般在地铁1号线人民广场站到上海火车站站之间往返,最好的时候一天能赚100元。我的目标是赚到1000元,用自己的钱买台电脑,现在已经赚到近900元了。”

  “无论如何,要避免流浪乞讨儿童遭受更大伤害,‘保护性救助’是必须的。”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周政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公安部门把孩子们送到救助中心,中心就成了“临时的家”;孩子们在中心通常不会超过10天,“先解救,后救助,帮孩子们回到自己的家,才是救助的根本目标。”

  “年夜饭”缩短回家路

  询问身世,查找亲人联系方式,是“回家”的第一步。魏庆春在中心做了10多年救助,发现80%以上的被救助孩子都在14-17岁之间,正是青春叛逆期,因为各种原因离家——跟父母闹别扭的,出来打工的,见网友的,都有。面对“叛逆的孩子”,怎么办?“将心比心,不能委屈了孩子们,大冬天里起码要吃饱穿暖。”魏庆春说,休息室对面有几张大圆桌,16个孩子就是围着大圆桌吃了兔年的年夜饭。“年夜饭,吃着吃着,就想家了。”14岁的小龙哭着告诉记者,他从江西来,妈妈去世,跟爸爸奶奶过日子,去年小学毕业,一个人来上海“找工作”,没人敢用童工,他只好打110求助。

  他好面子,在救助中心住了1个月,就是不说实话,结果,一顿温馨的年夜饭让他决心回家上学了。“我们已经联系到了小龙家长,不久就可以护送他回家。”魏庆春说,有了人性化的亲情服务,孩子们“回家”的路,就能短点更短点。

  社工小胥的“阳光服务”

  社工小胥20来岁,来自一家名为“阳光”的民办非赢利性慈善组织,专门为救助中心的孩子们提供各种帮助。3年前,救助中心开始将社工引入救助工作,中心目前有4位社工。

  去年,小胥成功帮助贵州男孩小勇回家。小勇先天患有膀胱疾病,跟家人闹矛盾流落到上海,被送进救助中心后拒绝交流。小胥通过民非组织为小勇联系医院、筹集善款,治好了小勇的病。“整个救助过程,是民非组织参与政府救助的成功尝试;社工的专业化服务,也是社会化救助的有效探索。”周政说。

  (文中孩子均为化名)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