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的防城港市招聘60名‘柔性人才’,我已经报考了,我相信能顺利入选。”来自革命老区百色市田东县的韦青春说,26岁的他大专毕业后在南宁的一个建筑工地打了两年工。
“刚毕业时本来可以到一家物流公司上班,是我自己选择当建筑工的,我觉得应该先磨炼一下自己。现在目的达到了,也应该追求事业的发展了。”韦青春依旧笑着说,一脸青春。
进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像韦青春一样,无数来自乡村而又从没真正做过农民的农民工,像浪潮一般,一波又一波地不断涌入城市。他们组成了城市的一部分,不仅希望能够在城市立足,更希望事业有成、家庭婚姻美满幸福。
在新的一年,无数的韦青春怀揣“上游”梦想,充满希望地迎接新的每一天。
为梦想“跳槽”
24岁的蓝天来自桂东蒙山县,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却再也不愿意回到那个风景优美的小山村。2005年高中毕业后,她就“远走高飞”到了南宁,一直都在同一家餐馆工作。她先是当洗碗工、端菜工,从前年6月开始当上了收银员。
蓝天告诉记者,今年她将进行打工以来的第一次“跳槽”,到一家连锁餐馆去当大堂经理。“我认为应当趁年轻多找机会打拼,早日实现自己在城市买房结婚的梦想。”
采访中,记者接触到许多像蓝天一样摩拳擦掌准备“跳槽”的外来务工者,他们的年龄在20岁至26岁之间,中专和大学专科文凭居多。
虽然离开家乡,在城市漂泊的日子并不好过。但是在广西的许多城市,农民工的生活已经变得越来越好,他们大都已经住进整洁的宿舍,大都有了干净的食堂,极少出现拖欠工资的现象。
相比于上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的思想显得更为开放、积极乐观,不太看重“钱途”而更加看重前途。
近年来,随着全国重大产业布局的不断完善,以及工业的长足发展,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正在迅速成为“广西制造”和“中国制造”的主体劳动者,他们也正在一步步地提高着“广西制造”“中国制造”的水平。
为梦想“回炉”
“人生难得几回搏,今朝不搏更待何时?”来自桂北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盘妙遥说。他在南宁一家国有企业干了两年,目前正准备辞职读研。“感到知识还是少,不够全面,还适应不了事业发展的需要。”他的这种自觉,令人刮目相看。
中国各地日渐发达的城乡工业,造就了无数年轻的产业工人。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西部大开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各种优惠政策、有利条件、有利因素的助推下,广西的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面对“越看越广阔”的发展前景,许多像盘妙遥一样的新生代产业工人选择回到学校深造,经过“回炉”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
18岁的防城港码头工人赵怡发说:“报纸上说广东省选了100名工人免费参加北京大学网络远程教育的学习,我们十分羡慕,希望能够有那样的好机会。”
在广西的厂矿企业,许多工人处于17岁至22岁之间,那本来是城市孩子考大学、读大学的年纪。“挣钱给家里盖房子、能够娶得起老婆”是这些工人的心里话。这样一群没有种过田的年轻人,都梦想在城市长期发展,他们有着清晰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不甘心总是在城市的边缘和底层生存和“追梦”。
为梦想“出位”
杨栩栩来自灵山县的一个单亲家庭,也是家里的独生女。高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开始的时候,她在防城港的一家小企业当办公室文员,为了摆脱薪水低和不自由带来的压抑。2009年她勇敢地“跳槽”到同一座城市一家大型企业当工人,由于学得“快而精”,表现十分出色,两个月后就被提升为小组长,管理30名工人。现在,她已经成为一名管理100名员工的班长。
“不想‘出位’的打工者不是有理想的打工者,现在竞争激烈,一有机会就要紧紧握住,雷打也不放。”杨栩栩说。
像杨栩栩一样不断勇于谋求“出位”的新生代农民工大有人在,并且许多人都相信,未来的日子会因为不断“出位”而变得更加美好。在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因为拥有相当的实力和“时刻准备着”,而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也有许多人因为野心太大、实力不强和准备不充分,而一次又一次地尝到失败的苦果。
和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更高、更加见多识广,也更加注重职位的晋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希望能融入城市,能够像城里人一样体面地生活。事实上,在新生代打工大军中,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奋斗,逐步改变了命运,跻身于技术骨干和中层管理者行列,实现了“上游”的梦想。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不断“出位”的成功者,使许许多多初来乍到的后来人看到了希望。
为梦想“造梯”
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学院教授张华军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日渐“上游”的迫切需求,体现了中国新一代劳动者的价值观变化和文化自觉,如何帮助实现“城市梦”,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双转型的一大推动力。
记者采访了解到,和上一代农民工需要靠卖体力在城市打拼不同,在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看来,拥有一门技术就能获得一份待遇相对体面的工作;如果“一专多能”,则更能给自己的未来发展搭建起上升的阶梯。所以,渴望通过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而获得全面“提速”,成了他们的一大需求。
在许多城市,除了广大员工自身的迫切需要,为了“事业留人”和完成转型升级,各地的大企业也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帮助员工提高素质。大批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技能和文明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他们的就业稳定性、择业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也关系着他们能否真正融入城市,实现阶层流动。
记者采访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种田,事实上他们也不愿意也已经无法回归农民身份,形成了“农村回不去、城市留不下来”的尴尬局面。如此,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找到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成为新生代产业工人的追求和共识。然而,从广西和全国来看,目前对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普遍体制不顺、投入不足,鲜有成效。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技能,新生代农民工往往难以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
有专家建议,为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新期盼和提升文明素质的需要,各地政府应当将农民工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特别加大在现代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力度,帮助他们提升和积累人力资本,为他们的“上游”梦想提供温暖的土壤。(梁宇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