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年夜饭越来越简单了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2日02:28  新京报 官方微博

  

年夜饭越来越简单了
北京 京旺家园样板间。再过几个月,大望京村拆迁户将入住京旺家园新居。

  故乡地 北京

  家乡话

  我有俩孙子,万一谁带个孙媳妇回家了,我得给人家见面礼。咱满族人讲个礼字儿,不能失了礼。

  ——彭奶奶

  年三十,清晨,我随着朋友刘候来搭上980路公交车,目的地是密云。总是在北京城里过年的我,想去体验一下郊区的“年味”。

  车行一路向北,渐渐甩开了城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浪。公交车头竖着“京承高速”的黄色牌子,车上的乘客散落在坐椅里,大部分人打着盹儿。

  车尾的刘候来没睡踏实。隔一会儿,手机便响起来,和他一样在城区租房上班、过年回到密云镇上的堂弟、堂妹,催问他到家的时间。

  过六环时,他83岁的奶奶打来电话,大嗓门儿让邻座的我,听得一清二楚:候来,你快回家,你不回来团圆,咱家的春联儿没法贴。不然,就把你贴外头了。

  一个农村家庭的“城市化”

  沿京承高速过了六环,桥的名字开始富有乡土意境,酸枣岭、北石槽、南圈、莲花瓣。刘候来说,莲花瓣是密云一个村子的名字,原来村子就在云蒙山里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民迁徙,成批下了山。原来的村址修了桥,桥名承继了村名。

  迁徙,也是刘候来家庭的关键词。

  刘候来的爸爸出生在密云县城,1966年家里受牵连被遣送回农村老家,位于十里堡镇的靳各寨村。

  刘候来的爸爸上世纪90年代调入城区工作,刘候来一直跟着爷爷奶奶在密云念书,后来考上了南方的大学。毕业后,他在北京城区找了工作,在南城租房居住,准备过了年到天通苑附近买房。

  刘候来的堂弟、堂妹们也沿循同样的轨迹,现都在城区工作。

  刘候来的爷爷去世后,奶奶也迁离了农村,刘候来的爸爸兄弟几个在溪翁庄镇上给老人买了房。奶奶住一楼,门口还有个小院儿能种点菜。每年过年,刘家就在这里团圆。

  这房子靠着山,靠近密云水库。和农村的条件相比,强了不少。刘候来很自然地提到了世博会的主题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不过,生长于京郊农村、又“投奔”了城市生活的刘候来发现,其实城里人过年越来越爱往郊区跑了。溪翁庄现在是民俗旅游镇,最有名的就是水库鱼宴,还修了鱼王美食一条街。

  先团圆再贴春联

  在密云县城换了趟车,直接开到了溪翁庄。有小孩儿在路边玩“滋花”,一根小棍上开出大朵儿的烟花。密云人没经历过北京烟花爆竹的“禁改限”,只是在林区不准放炮放花,怕引起火灾,前几年还有城里人过年跑到这边放鞭炮过“年瘾”。

  不过,年三十的白天,这儿鞭炮放得反倒不如城里响。

  北京城区自“破四旧”后,很多家庭不太讲究风俗规矩了。但郊区尤其远郊、农村地区,还是保留了民间的年俗。比如,年三十儿得到晚上放鞭炮,为了驱走天黑才出来伤人的“年兽”。

  车刚停下,就看到刘候来83岁的奶奶,“咱家就差你啦。”奶奶嗓门洪亮,冲孙子使劲招手。奶奶姓彭,是满族人。

  年三十儿上午十点来钟,刘家十五口人全聚齐了。大红窗花刚贴上,春联是新买的,还没贴———家里人团圆了才能贴春联,把全家人都贴在里边,不然就叫“贴外头了”。

  过年不能吃蒸菜和炒菜

  城市化的文明,随“城里人”的增多,渐渐渗入这个家庭。年俗还是讲,不过一年一个样,繁文缛节变简单了。

  大年三十,刘家早饭吃的是饸饹,取“和乐”之意。老北京有讲究,过年不能吃蒸菜和炒菜,因为跟“争”、“吵”同音。

  全家人等到傍晚,就迎来了“团圆饭”。彭奶奶说,过去在靳各寨农村讲究“二八席”,就是“八盘八碗”,八盘是菜,八碗是肉,不重样儿。

  物质贫乏年代,彭奶奶家过年舍不得吃鸡,就用豆腐代替肉做菜。八十年代后,农村生活渐渐富裕;到了九十年代,海鲜进入了北京的农村,团圆饭就更上档次了。

  但近几年,刘家的团圆饭越做越简单了。

  今年彭奶奶提前炖出了一大锅排骨,还有鱼,就是主菜了。另外,就是各家带过来点新鲜东西。刘候来刚去过东北出差,带回了当地的胖头鱼。他二叔拿来了溪翁庄的特产,就叫“八大碗”,有半成品的坛焖肉等。

  彭奶奶说,大家平时都吃得好,不愁过年这口儿了。孙子体检出轻度脂肪肝,更得清淡点儿。

  拜年不赶早了

  每到大年初一,彭奶奶清晨五六点钟就醒,觉得该有人敲门拜年了。她说,这全是从前农村生活落下的“根儿”,现在的人都懒了,拜年不赶早。

  在靳各寨村时,年初一天蒙蒙亮就有人上门拜年了。全是本家,晚辈拜长辈。

  她说,谁拜过年谁没有来,村里的长辈全数着,没来就是不懂礼。她在镇上生活之后,走得近的亲人很多都离了村,拜年的环节也简单多了,有的就是打个电话,或者托人捎点东西。彭奶奶说,这样比原来好,清静,省心。

  压岁钱也是几年一个样。彭奶奶记得,80年代给小孩的压岁钱也就是几毛钱,后来是一块钱的新票;90年代变成了“大团结”,后来又成了百元大钞。

  彭奶奶的孙子、孙女们都有了工作,过年反过来给她压岁钱了。不过,她还是习惯快到过年就多取出点钱。她说,我有俩孙子,万一谁带个孙媳妇回家了,我得给人家见面礼。咱满族人讲个礼字儿,不能失了礼。

  □本报记者 温薷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