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上网“拼”年货
“拼客”生活不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家住许昌祥瑞小区的高大妈最近迷上了网购年货,还约了5个邻居家的大妈,一起在网上拼购年货。
高大妈儿子常年在国外,为了能常常见到儿子,就置办了电脑,学会了上网。高大妈总听身边的年轻人说网购,就又开始学习如何网上淘宝。“去商场和超市买东西,不仅价钱不打折,而且人太多,还费时间。网上啥东西都有,而且价格便宜。”高大妈说。
在高大妈的带动下,邻居几位大妈也逐渐加入网购队伍,她们春节期间各自开好购物单,聚集到高大妈家里,与网店店主讨价还价。不出3天,很多东西都送到家中。与超市里相比,每个人省去了近100元的开支。
高大妈说,网购其实很简单,只要愿意学,无论年纪多大,都能很快上手。②9
(本报记者刘 洋)
婆婆过年不收礼
在不少人心中,过年走亲戚带什么礼物好,堪称一种“甜蜜的负担”。今年过年,我们家却没有这种负担——回济源老家过年之前,婆婆已电话通知:“今年咱家过年瞧亲‘改革’了——通通不带礼品,不收红包。”
年三十回到家,听婆婆细说“改革”缘由:现在看病有“新农合”、养老有“新农保”、过生日村里还发钱送礼唱戏祝贺;一到过年,孩子们拿的东西太多吃不完,浪费了可惜;我们不缺零花钱,所以过年不收红包。
大姑说:“想想那些年,过年蒸几个糖包都是好的。”舅妈说:“如今人人都有手机,老姊妹见面多方便。”表哥说:“过去骑个自行车去瞧亲,车把上、后座上都捆着东西。现在开上了汽车,总算有地方装东西了,谁知又不叫拿了。”
是啊,想想看,过年走亲戚从“没啥带”到“啥也不叫带”,蕴含了农村今昔翻天覆地的大变化!②7(本报记者史晓琪)
社区有个老年模特队
2月10日早上,郑州二七区亚星社区54岁的田凤英和老年模特队的队友正在为元宵节社区演出进行排练,颇具专业水准。
田凤英是模特队的队长,10多名队员年龄最小的52岁,最大的64岁。说起这个模特队,社区居委会调解委员会主任兼艺术团团长马明杰非常自豪:“去年她们获得了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夕阳秀’大型综艺活动最高奖牡丹金奖。”
让老马自豪的不仅仅是模特队,还有艺术团的舞蹈队、太极拳队、合唱团、戏曲队等,都由社区居民组成。亚星社区艺术团目前有100多人的规模,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还经常到省内外进行表演,去年表演达30多场。②6(本报记者徐东坡)
“抢”贷款
“凭着10万元贷款,卫贤镇连红梅家的养猪场都达到300多头了,用不了一年就能把贷款还清。”大年初三饭桌上,在邮政储蓄银行浚县支行当行长的二表哥蒋进超的一句话炸开了锅。
“听说连红梅家穷得叮当响,敢贷款给她?”二表哥解释道:“前年红梅买了几十头猪,一场猪瘟死了大半。我们行给她的贷款帮她渡过了难关,现在一年收入少说也有20万。”
“想给诊所添点医疗设备,能给俺也贷点不?”大伯家的小儿子试探着问。“俺准备再上几个蔬菜大棚,也给咱点贷款指标吧?”大表哥借机要求。一时间,在座的争相“抢”起贷款来。
见此景二表哥哈哈一笑:“贷款其实很简便。现在只要找到两个有工作单位的人担保或者三五户联保,又经营该项目半年以上,带上身份证就能去银行贷款了。”
二表哥说,去年,仅浚县支行各网点发放的小额贷款就达1.03亿元,帮助近1600户农民走上了致富路。②11(本报记者杜 君)
农家小院里的欢笑声
2月9日中午,武陟县龙源镇任徐店村村医李继高家的小院里,笑声阵阵。
“婶,大过年儿的你跑这儿吃药?”看到廖淑华走出卫生所,村民任玉群开着玩笑。
“人上了年纪,饭得吃好,可药也离不了。”廖淑华说道,“现在咱老百姓看病也能刷卡,药费20块钱当场就补了6块钱。”
“政策是好多了,咱也确实得到实惠了,但是在省里看病还是有一些繁琐。”任玉群说。
“放心吧,这个问题解决啦!”李继高笑着走进人群,“今年,咱省里出台了新政策:30多家省级医院对参合住院的农民实行直补,出院就能领取补助,不用再东奔西走了!”②9(本报记者朱殿勇 本报通讯员周武申 任永立)
鸡棚里过大年
春节期间,原阳县官厂乡李庄村的娄进保陪着一万多只刚刚孵化的雏鸡,度过这个新年。
2月9日,一走进娄进保家的鸡棚,记者的眼镜上立即蒙上了一层水雾。“这鸡棚里快40度了,比夏天还热哩。”娄进保一边擦头上的汗一边说。
由于鸡棚内温度很高,雏鸡初期生长发育迅速,排出了大量的粪便和二氧化碳,使得鸡棚内的气味十分难闻。娄进保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每天悉心地照顾着这些刚出壳的黄色小生命。
娄进保说,今年养的这一万多只鸡正好在年前孵化了,自己三十和初一都是在鸡棚里度过的。“这些鸡有个40多天就能出栏了,到时候能卖个三万块钱吧。”娄进保最后说。②11
(本报记者陈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