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该谁管的,一定要管起来”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2日04:26  大众网-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贾瑞君

  自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特大干旱降临我省。严重的旱情牵动着前来参加两会代表们的心。

  2月11日下午,记者敲开了省人大代表、郯城县红花乡黄沟崖村党支部书记问友章的房间。谈起眼下的旱情,这位60岁的农民代表感慨万千:“毛主席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句话实在太正确了。”

  黄沟崖村现有人口800人,可耕地1500亩。来济南参加省两会前,问友章再次来到村头的麦地里查看起来。哪块是黄沟崖村的地,哪片是外村的地,从麦田边上走过一看就知道。“别村的麦子都快枯黄了,我们村的麦地里还是一片绿油油的,几乎看不出受过大旱的影响。因为我们村里已经浇过三遍水了,其它村里最多浇过一遍。”

  问友章骄傲地告诉记者,全村1500亩可耕地,1400多亩能够浇上水。这一切得益于该村上个世纪90年代初修建的机井和水渠。其实,黄沟崖村人曾经也吃过旱涝异常天气带来的苦头。1982年,村里开始土地承包到户,村集体留下了两眼机井,由于无人看管,这仅有的两眼机井也被人用石头堵死。从那以后,一旦遇到旱涝灾害,只能靠天吃饭。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了整整10年,群众吃尽了缺乏水利基础设施的苦头,于是,大伙纷纷要求村集体重新修建水利基础设施。

  1993年,黄沟崖村决定兴修水利,先从打机井开始。当时村集体没有一点积蓄,村民个人家庭也不富裕。尽管如此,问友章说,“大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干劲十足。当时5户为一个小组,轮流负责打井队的吃饭和工钱。”很快,按照每30亩地一眼机井的标准,53眼机井顺利打完,后来又逐步配套了灌溉沟渠,建起了变电站,一套完整的农田水利设施在黄沟崖村建成。

  这套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让黄沟崖村人受益匪浅。去年,该村的水稻和小麦平均亩产均超过600公斤。现在村里有一支22人组成的机井看护队,每人照看两到三眼机井,同时负责机井附近土地的灌溉。看护队员的费用以及灌溉的电费、维护费等全部由村集体承担,村民个人不用掏一分钱。

  回顾村里水利设施建设的历程,已担任28年村支部书记的问友章认为,现在土地虽然承包到户了,但还有很多事情是单个农户无法完成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必须由政府或者集体投入才能建立起来。“该谁管的,一定要管起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单个农户管不了,集体就要管,集体管不了的,政府就要管起来。今年两会期间,我打算用我们村的例子,让更多的人了解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